一、热环境与健康
人体在剧烈运动中产生的热量是休息时的15~20倍。肌肉收缩产生的热量通过血液排出体外,如果散热不及时,每5分钟可以提高身体内部温度1℃。当运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周围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过大(环境温度>32℃、湿度>60%)、气压低、空气不流通、暴晒等因素存在时,机体产生热量超过散发热量,体内温度的升高就会产生过高热,从而引起运动性中暑、脱水,导致运动者在运动中或运动结束后可能发生晕厥,此种情况会威胁生命,有很高的死亡率。一般情况下,婴幼儿、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和感染性疾病的人群容易发生中暑。
(一)热伤害及其预防
1.常见热伤害
在热环境中剧烈运动,可因大量出汗、体液丢失而出现循环血量下降,导致运动能力下降,造成包括脱水(体液丢失)、热痉挛(骨骼肌的不随意挛缩热衰竭,是由于循环血量不能满足皮肤血管的舒张而引起的低血压和虚弱)和中暑(下丘脑体温调节功能不足)等热伤害的发生。
(1)中暑: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细胞受损。其典型症状为:体内温度超过40℃,停止出汗,皮肤干燥,脉搏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意识混乱或丧失。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昏迷甚至死亡。
(2)脱水:脱水是指体液的丢失,所以又称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2%~3%,称为轻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3%~6%,称为中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6%以上,称为重度脱水。轻度脱水即可影响运动能力。中度脱水时便可出现脱水综合征,表现为烦躁不安、精神不集中、软弱无力、皮肤黏膜干燥、尿量减少、心率加快。重度脱水除了有体力和智力减退外,还可出现精神症状,严重者神志不清以致昏迷。
(3)热痉挛:长时间在热环境中运动时,由于体内的矿物质丢失和大量出汗伴随的脱水所引起的骨骼肌疼痛和痉挛,称为热痉挛或中暑性痉挛。热环境中负荷较重的肢体肌肉容易发生痉挛。患者意识清楚,体温正常,其产生的机制尚不清楚。中暑性痉挛可以通过脱离高温环境(到凉爽的地方)和补充水盐溶液进行恢复。
(4)热衰竭:热衰竭是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劳动或运动所出现的血液循环机能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和呼吸加快、大量出汗、皮肤变凉、血浆和细胞间液量减少、晕眩、虚脱等症状,此时体温多为正常。一般发病迅速,先有头晕、头痛、心悸、恶心、呕吐、大汗、皮肤湿冷、体温不高、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继而出现晕厥,通常昏厥片刻即清醒。
2.热伤害的处理与预防
(1)热伤害的处理:①迅速脱离高温环境,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干爽的地方,使其仰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要更换干衣。②头部敷冷毛巾,可用温水进行全身擦浴,促进降温。③患者若已有知觉,可让其嗅氨水等刺激剂,醒后饮用一些清凉饮料或淡盐水。④及时补充丢失的体液。
(2)热伤害的预防:①尽量避免在高温下、通风不良处进行大强度体力活动,避免穿不透气的衣服。②补充水、电解质。热环境训练时预防热伤害,合理补液和预防过度脱水最为重要。补液可在运动前、中、后进行,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补液总量取决于失水量。③热天运动时,穿浅色衣服,戴遮阳帽,保证充足的睡眠。④对不耐热的个体,要加强预防措施和医务监督。
(二)热环境下锻炼的注意事项
(1)避免在强光下锻炼。室外运动时,要避免因日光过度照射而导致紫外线和红外线对人的损害。过量紫外线照射可致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表皮细胞破坏,释放组织胺类物质,血管通透性增强,使皮肤发红和水肿,甚至出现红斑;还可引起光照性眼炎、光照性皮炎、头晕、头痛、精神异常等症状。紫外线甚至可以透过皮肤、骨头辐射到视网膜、脑膜,使眼球和大脑受损伤。
(2)锻炼时间不要过长,一般以20~30分钟为宜,以免出汗过多、体温过高而引起中暑。若锻炼时间较长,可在中间安排一两次休息。
(3)锻炼后避免大量饮水,因为大量饮水会给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增加负担,饮水会导致出汗更多,盐分也进一步丢失,从而引起痉挛、抽筋等症状。
(4)锻炼后不可大量吃冷饮。体育锻炼致大量血液分布于体表和肌肉,而消化系统则处于相对贫血状态。摄入大量冷饮会降低胃的温度,冲淡胃液,轻则引起消化不良,重则导致急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