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残疾人的身心效益

三、体育锻炼对残疾人的身心效益

科学的身体锻炼对任何年龄、任何群体的人都有益处。众所周知,由于残疾学生的特点,他们参与体育锻炼通常要比正常人更有勇气、付出更多的努力,只有具备坚强毅力的人才可以坚持下去。因此,残障人群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会有更深刻的情绪体验,情感变化也较为丰富。那么,身体锻炼对残疾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有什么好处呢?

(一)增强残疾大学生自信心,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身体或外形外貌的残疾不仅给残疾大学生带来了身体上的不便,更容易导致心理上的打击,使其产生无用感和自卑感,尤其是那些后天形成残疾的大学生,由于丧失了一些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害怕成为家庭与社会的包袱和累赘,自卑心理较为严重,自我评价也比较消极。残疾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旨在通过意志和技能、体能的较量,向生命的潜能挑战,展示创造力和生存价值,同时促进健康,陶冶情操,增强生活信心和勇气。

(二)增强残疾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残疾学生自卑心理严重,生活中自闭独处,不愿与家人以外的人接触,不愿出门,与社会的接触较少,逃避社会生活,久而久之就会信息闭塞,产生人际交往障碍,与社会脱节。严重的会患上抑郁症、自闭症等,影响正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

体育锻炼的丰富多变性使残疾人能接触、熟悉和适应多种客观环境,增强应变能力,特别是开放性的集体运动项目,通过与残疾人伙伴或正常人群的团队配合,可增强残疾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比赛中与队友和其他人的接触与交流可增强残疾人的交际能力。体育的竞争性势必带来输赢,学会冷静、理性地面对胜利与失败,面对失败时的自我调节更有助于残疾人提高承受挫折的容忍力。

(三)有助于改善心境,降低焦虑、抑郁

残疾大学生由于身体上的不便或者先天的某种缺陷,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尴尬和麻烦,有时甚至会受到别人的嘲讽和歧视。因此,残疾学生人群的心理压力较大,自卑、焦虑、抑郁的情绪较为普遍。不同的体育锻炼参与形式和环境能带给他们不同的情绪体验和感受,有助于积极情绪的产生,也有助于消极情绪的减轻和消除。鼓励残疾人参与身体锻炼,可以促进他们与其他残疾体育爱好者接触,有助于残疾学生相互倾诉不良的情绪,进而意识到本身的问题并不是个性而是大家共同的问题,这样对他们的自卑、焦虑、抑郁症状的减轻和消除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四)提供获得乐趣、享受生活、体验充实与满意的机会

残疾人参与的体育项目常常是融游戏性、竞争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特有的娱乐功能十分明显。通过参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可达到放松心情、调节心理、愉悦身心的作用。在体育活动中,残疾学生既能体验到胜利时的喜悦,也能感受到失败时的沮丧,还能体验到与人合作、竞争、交流的快乐,这都是生活的乐趣所在。身体锻炼使残疾人的生活不再单调与灰暗。在身体锻炼中,残疾学生还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信心和对自己的满意度。

(五)培养残疾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意志力

进行体育锻炼既要克服客观困难,又要克服主观困难,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地进行身体锻炼本身就是一种意志行为。在身体锻炼时,参与者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这能磨炼人的意志。长期进行身体锻炼,能培养积极进取、参与探求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亦能有效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果断勇敢、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身体锻炼过程就是意志行为实现的过程,可以发展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等良好意志品质。这些品质有利于残疾人的心理康复。

(六)提高残疾学生机体健康水平

身体锻炼是促进身体发展、增强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它以身体练习作为特殊人群锻炼的基本手段,通过各种单一的或组合的肌肉活动方式,来促进人体的发育,增强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力量,发展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等身体素质,并且能改善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的机能水平,提高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残疾人来说,通过参加身体锻炼,可以有效地改进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提高机体能力,最大限度地弥补残疾带给他们的困难。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身体的可塑性很强,即使是残疾部位也没有完全定型,有着转化的可能。根据“用进废退”原则进行合理锻炼,可以预防残疾部位的肌肉萎缩和神经坏死,实现机体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