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运动基本技术
(一)基础知识学习
定向地图是建立在地形图基础之上的运动用图,它与一般地图相比,更加详尽地记录了地面的情况。它利用等高线表示山的形状和高度,利用各种颜色表示前进的难易程度、植被分布,利用各种符号表示地面的特征。一张标准的地形定向地图主要包括比例尺、地图颜色、地图符号、等高线等。
1.比例尺
地图的比例尺是指地图上的线段长度和实地相应的线段的水平长度之比,它是地图数学基础中决定地图内容详细程度和地图精度的重要因数。其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定向地图的比例尺通常在1∶1 000至1∶15 000之间。比例尺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比赛类型,如百米定向地图的比例尺大多在1∶1 000至1∶2 500之间,短距离定向比赛地图的比例尺大多为1∶4 000或1∶5 000,中距离和长距离比赛大多为1∶10 000或者1∶15 000。
2.地图颜色
定向运动专用地图以颜色配合各种线条及特定符号来表示实地上各种地形、地貌、地物的形状、分布状况及其相关位置(如图9-1-7所示),因此颜色是定向地图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定向地图使用的颜色主要有七种。
(1)蓝色象征任何有水的地方。

图9-1-7 定向地图颜色及特定符号
(2)黄色代表开阔地:田野、牧场或空旷区。
(3)黑色代表任何人造物、小路、小径、输电线或岩石、悬崖峭壁和大石头。
(4)白色表示容易通过的森林区。
(5)绿色代表浓密、不易通过的森林区,绿色越深,越难通过。
(6)棕色表示等高线和主干道及坚硬的路面。
(7)黄绿色是私宅区域,禁止进入,如民宅、私家花园或草坪。
(8)红/紫红色指南北线及定向点标之间的连接路线。
3.地图符号
地图符号即图例符号,它是由形状不同、大小不一、色彩有别的图形和文字组成符号表示的,是一种定向专用地图的语言(如图9-1-8所示)。这些符号主要由三组类型构成。
(1)面状符号。地图事物呈面状分布,当实际面积较大,按地图比例尺缩小后,仍能表示出其分布范围时用面状符号表示,如大的湖泊、大片森林等。
(2)线状符号。地面上呈带状或线状延伸的事物,按地图比例尺缩小后,长度可依比例表示,宽度不能依比例表示的情况,在图上用线状符号表示,如道路、输电线、河流等。
(3)点状符号。客观事物在地面上所占的面积较小,在图上不能按比例尺表示其分布范围时,则用点状符号表示,如石头、树、电塔等。

图9-1-8 地图符号
4.等高线
等高线是地面上高度相等的点的连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它是用棕色线条呈现的一圈套一圈的曲线图形。定向地图就是利用等高线来表示山的形态及起伏状态的(图9-1-9)。通过等高线,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地面上各处的高差、地势起伏的特征,还可以根据地图上等高线的密度和图像,分析地貌特征,如山脉的走向,山脊、山谷、山脉的高度等。

图9-1-9 等高线
(二)读图技术
1.标定地图
标定地图是指使地图方向与实地方向相一致的过程。在定向过程中,自始至终标定地图是定向技术的基本要求,不管采用何种方法标定,从比赛的开始到结束都应做到地图始终被标定。
(1)概略标定。定向地图的方位与实地方位大体一致的标定过程称之为概略标定。定向实践中,在不需要精确标定的情况下,只要将定向地图的上方对准实地的北方,地图即已标定。这种方法简便迅速,是定向比赛中最常用的标定地图的方法。
(2)利用线状地物标定。首先在图上找到一段线状地物(如道路、篱笆、高压线、水渠等),然后转动地图,使图上的线状地物与实地的线状地物方向一致,再将该地物实地两侧的地形与图上两侧地形进行对照,如果全都相符则地图已经标定。
(3)利用明显地形点标定。选择远方的一个明显地形点(如高塔、土堆、单独的大树等),并在图上确定其位置,然后转动地图使图上站立点、目标点及实地目标点三点成一线,此时地图即已标定。
2.折叠地图
沿地图上标绘的磁北线方向折叠地图,折叠后地图的大小要合适,尽可能使折叠后的地图大部分都握在手掌内,是用手掌托着地图而不是用指尖拿着地图。确保折叠后地图有足够的可视区域,简易指北针贴附在地图的一侧,若定向路线紧挨折叠后地图的边缘,可重新折叠一次,让出一部分地图,以保证定向路线附近有一定的可视区域。
3.拇指辅行
从起点开始,将拇指压在站立点侧后方,在行进过程中不断移动拇指,使拇指在地图上的移动与个体在实地行进过程保持同步。在用地图导航行进中,不断移动拇指,转动地图,保持位置、方位的连贯性与正确性。
4.稳定地图
在运动中要平稳地手持地图,并使地图与人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人能够集中注意力读图的距离之内。在读图时要保持正确的行进方向,如果拇指在地图上的定位不准确,应该检查地图折叠是否正确、行进方向是否有误。如果运动中视野非常狭窄,应该抓住具有明显特征的地物地貌。
5.确定前进方向
将地图放平,使站立点和目标点在地图上的连线对着正前方,转动身体标定地图,连线所指的方向即为前进方向。
6.练习方法
(1)持图走练习:指在地图上标出行进路线,检查点设置在沿着行进路线的特征上,练习者沿着行进路线在实地行走,在行走中将看到的检查点在地图上准确标出的一种练习手段。
(2)跟随领头人走练习:是持图走的变化形式或高级形式,既适用于初学者,又适用于有一定基础的练习者,是一种练习标定地图、拇指辅行、确立站立点、记忆地图的有效手段。练习中,教师指定的练习者作为领头人持图沿着自己选择的路线领跑,间隔一定距离(约20米),其他练习者(2~5人)持图在后面跟随。每跑500~1 000米,领头人停下来,让其他练习者指出目前的站立点及从上一个站立点到达目前站立点的实际路线。
7.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1)易犯错误。
①站立点错误、没有提前读图、距离判断有误、导航特征与导航能力不匹配、没有注意地图比例尺等,主要原因是拇指辅行和提前读图技能不过关。
②精确读图时迷失位置,简化地图不够好,受相似特征的干扰,不能根据地形调整速度。
(2)纠正方法。
①加强拇指辅行、提前读图、判断距离、简化地图等练习,养成拿图先读地图比例尺的习惯。
②加强提前读图,简化地图练习和速度调节机能的培养。
(三)指北针技术
1.指北针标定地图
在折叠地图的基础上,把指北针放在地图的某一合适位置,转动身体,使指北针的磁北端指向地图的磁北方向(如图9-1-10所示)。
2.利用指北针确定前进方向
把指北针水平放在地图上,将指北针上的前进箭头从你所在图上位置指向图上目标点,转动身体,使指北针的磁针与地图上的磁北线平行,指北针上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目标前进方向(如图9-1-11所示)。

图9-1-10 定位置

图9-1-11 箭头所指的方向即前进方向
3.练习方法
(1)廊式定向。遮住地图的主要部分,仅显示检查点与检查点连线的局部地图,并附上检查点说明表(如图9-1-12所示)。练习者仅凭“走廊”部分的条形地图选择路线或进行直线穿越,寻找检查点。练习刚开始时,“走廊”可以宽些,路段可以短些,随着水平的提高,“走廊”应窄下来,路段应加长。
(2)窗口定向。遮住地图的主要部分,只提供检查点附近区域留出地图“窗口”,并附上检查点说明表(如图9-1-13所示)。练习者仅凭指北针精确导航、距离判断行进方向,在接近检查点时重新定位,寻找检查点。练习刚开始时,“窗口”可以大些,路段可以短些。随着水平的提高,窗口”应缩小,路段应加长,所选择的场地的地形可更复杂些。

图9-1-12 廊式定向

图9-1-13 窗口定向
4.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1)易犯错误。
①指北针标定地图不准确,即用指北针标定地图的原理不准确,对指北针的操作不熟练,指北针与地图磁北线没有完全平行,地图没拿平,指北针持握位置不当,导致在观察指北针与地图磁北线的位置关系时出现偏差。
②180°错误,即在用指北针确定行进方向时,确定的行进方向与实际行进方向正好相反。
(2)纠正方法。
①理解指北针标定地图的原理,在进行指北针技术练习时注意技术细节,培养规范的指北针使用习惯。
②在确定前进方向时,在使磁针与磁北线平行的同时,注意使磁北针方向与地图磁北线方向保持一致,时刻注意“红对红”。
(四)距离判断技术
1.基本步测技术
步测是定向运动中测量距离的基本方法,简单实用。在定向运动中,步测通过计算复步数,即以两步为一个单位(同一只脚的着地次数)来估计两点间水平距离。基本步测技能是指在平坦的地形中通过步测来估计距离的技能。
通过步测技能培养比较精确的距离感,需要使用不同比例尺的地图进行反复练习。开始时练习者可能会因比例尺的变化出现距离感混乱,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后又会在更精确的水平上恢复良好的距离感。
2.不同地形条件下奔跑时的步测技术
在实际比赛中,参赛者几乎都是在奔跑中穿越起伏多变的地形,因此掌握在不同地形上奔跑时的步测技更有实用价值。奔跑中的步测技能在比赛中主要用于以下情况:由攻击点向检查点行进时、在网状特征中行进时、穿越通视度不良的树林时。
3.练习方法
(1)步测。选择一块通视度较高的场地,在平地、大路或小路、线状地物、地貌起伏较小的地形、上坡或下坡上进行100米走、中速跑、快速跑的训练,以复步法计步数,并记住各步测参数,如在各种速度下每一步的步长。
(2)时间判断。选择一块通视度较高的场地,在平地、大路或小路、线状地物、地貌起伏小的地形上进行1分钟直线走、中速跑、快速跑的训练,然后根据地图比例尺计算距离,明确在不同地形上自己1分钟所能行进的距离。
4.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1)易犯错误。对自己的步长不了解,跑步速度的快慢也影响步长大小,在不同地形上跑,步长也不尽相同。
(2)纠正方法。平时多加练习、测算,确定自己步长的大小。
(五)路线选择技术
定向地图上各检查点的连线是提供方位的直线,然而,沿这条方位直线一般是不可能直接到达的,必须依照地图上各种符号和色彩的提示,进行路线选择。不同的人技术水平不同、体能状况不同,所选择的路线也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贯彻“有路不越野,走高不走低,遇障提前绕,就近不就远”的路线选择原则。
1.偏向瞄准法
当检查点位于线状地形上或其附近时,因我们所处的位置与其遥遥相对而不是顺延,此时我们如果直接瞄准它前进,途中多种因素造成的偏移可能会使我们在到达该线状地形后,不知检查点在何方(不知是向左或者向右寻找)。相反,假如一开始我们就有意识地将目标方向向左或者向右偏移一定的角度(需注意偏移的幅度要适当),则在到达线状地形后检查点所在的位置就非常明确了。
2.水平位移技术
在定向运动中,当相邻两个检查点的高程相近时,选择沿等高线前进的技术方法。这种技术可以减少爬坡量和通往检查点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不仅可以节约体能,而且不易迷失方向。在使用水平位移技术时,要遵循一个普遍原则,即:每爬高7.6米的体能消耗相当于平地上奔跑100米的体能消耗,因此在使用水平位移技术时应考虑爬升的高度。
3.三角形技术
在定向运动中,一般情况下应坚持“就近不就远”的原则,在通视度较好的地形上,根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来确定行进路线的技术称为定向中的三角形技术。使用这一技术不仅可以节省体能,还可以节省时间,树立在定向运动中尽可能减少行进距离的意识。
4.练习方法
(1)选取一张地貌不是太复杂的定向地图,并设计一条定向路线,尽可能多地设计需要使用偏向瞄准技术的路段,练习者在跑动中快速偏向瞄准,到达攻击点或检查点,然后再分析、总结练习的效果。
(2)图上水平位移技术使用时机的选择。选取一张有许多等高线的定向路线地图,快速找到地图上适合使用水平位移技术的路段,分析使用该技术的有效性,并想象实地的情况。
(3)选择一张有较多线状地物地貌、通视度较好的地图,并设计一条定向路线,尽可能多地安排需要使用三角形技术前进的路段。练习者在跑动中快速使用三角形技术前进,缩短行进距离,找到攻击点或检查点,然后分析、总结练习效果。
5.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1)易犯错误。发现走错路时,精神紧张、内心慌张致使四处“逃窜”,无法判定站立点的位置和行进方向。
(2)纠正方法。应立即对照地形,回忆所走过的路,判明是从什么地方走错的,偏离原定路线有多远,再根据情况另选迂回路线或返回后再继续前进。
(六)重新定位技术
重新定位指在丢失站立点后利用标定地图、路线回忆、安全方位和重新定位特征重新确定站立点的技术。发现丢失站立点后首先要做的事是:立即停下来,标定地图,进行图—地对照、回忆与思考。
1.路线回忆
先找出地图上自己最后能确定的位置,然后再想清楚在这之后自己做了些什么,往哪个方向行进了,走了多远,经过了一些什么地貌。解决这些问题后就可以在地图上画出自己经过的路线,也就能确定自己在哪里了。
2.地图重新定位
先看清楚周围环境中有什么特征地物地貌及它的方位,然后在地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比如,自己在一个斜坡上迷失了方向,那么可以观察四周的地貌,并在地图上找一些等高线与自己所处的位置非常接近的地方,再通过观察附近的植被情况等方法逐步缩小范围,直到确定自己站立点的位置。
3.三角交叉定位
标定地图,选择离站立点较远的图上和实地都有的两个以上特征明显的地形点;把地物与图上相应的符号连成一直线,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站立点。
4.练习方法
(1)选择一块具有较多特征的地域,在地图上设计好检查点及其代码,并在实地上设置好检查点。将地图分割成一张张只有一个检查点的单点地图,指导者带领练习者到达图上任意位置处,然后将单点地图分发给练习者。练习者持图出发寻找检查点,完成任务后回到起点,改变出发点重新开始练习。指导者在前往出发点的途中要提醒练习者注意观察和记忆周围环境的特征。
(2)选择一块有较多特征的场地,练习者2~4人为一组,每人都带地图,并明确出发点的位置。每组先确定一个领跑人,领跑人选择一个不太困难的离出发点约1000米的点为目标点,在不告知其组员的情况下,带领全部组员跑到目标点。到达目标点后,其他组员指出自己现在所在的位置,并回忆是如何到达的,然后换领跑人重复练习。
5.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1)易犯错误。
①在第一个路段上迷路,即出发前的准备工作不足,没有正确执行出发程序。
②无法重新定位,即跑出地图范围;导航特征选择错误;心理压力大,不能集中注意力。
(2)纠正方法。
①出发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执行正确的出发程序,建立良好的比赛节奏。
②对行进路线进行仔细回忆,选择正确的导航特征;调整心理状态,集中注意力。
(七)检查点捕捉技术
捕捉检查点是定向运动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所有的技术都是围绕检查点的捕捉来进行的。捕捉检查点首先要找到检查点附近的大的地物、地貌,再根据检查点说明表上所指示的检查点的具体位置来捕捉检查点,在能够确定检查点的位置后,不要急于打卡,而是应快速确定下一个检查点的出口方向,确定后以最快的速度打卡并快速离开。从捕捉检查点到打卡再到离开检查点奔向下一个检查点,整个过程应做到快速、流畅。
1.简化地图
首先在地图中找出最重要的信息或特征,略去不重要的细节,将它们在脑中转化为实地的概略景象。然后将这一头脑中的概略景象与实地对照,进行概略定向。选定易到达点标的明显的或特殊的目标,如湖、大山包等,或以更安全的目标作为定向目标(概略定向),先到达该目标,再快速地到达检查点(精确定向)。
2.扩大目标范围
检查点中特征物太多太杂,不易对其中某一个进行锁定。可将视野扩大到检查点外,找出一个易锁定且易到达点标的特征物作为定向目标。在目标引导下快速到达点标附近再进行精确定向到达点标。
3.选择攻击点
攻击点是在检查点附近,通常是在检查点四周100~150米范围内的一个明显的、运用概略定向即可到达的特征。到达这一点后,应该开始运用精确定向技术向检查点前进。选择路线时,通常先选择一个攻击点(如高塔、小路交叉、池塘、建筑物等),然后再由攻击点出发“捕捉”检查点。在一些初级的定向赛事或活动中,检查点本身就具有攻击点的性质。
4.练习方法
(1)在地图上标出一条沿着线状特征的路线,线状特征及应包括明显的线状特征如道路,也应包括不明显的线状特征如不同植被区域的边界。用路线为中心线,在路线两侧一定距离范围内。沿着路线以绳索或彩旗为安全线,隔离出一活动区域。将大部分检查点沿路线设置在明显特征上,将少量检查点设置在离路线一定距离的明显特征上。让练习者在安全范围内进行路线选择,尽可能快地完成每个检查点。
(2)选择一块有较多特征的场地,并绘制成地图,在地图上设计好检查点,并在地图上标出攻击点的位置,实践从攻击点起使用简化地图、扩大目标范围等技术捕捉检查点的方法。
5.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1)易犯错误。
①接近检查点之前速度过快,未核对检查点的编号进行冲动打卡。
②发现“捕捉”检查点错误后,内心紧张,想加快行进速度来弥补时间,导致无法成功定位。
(2)纠正方法。
①发现一个检查点后,要核对该点标上的代号是否与检查点说明表上注明的代号相符,打卡正确后,方可规划前往下一个检查点的路线。
②一次“捕捉”检查点不成功时,应再次确认站立点的位置,分析自己是否偏离了运动方向。若确认偏离了运动方向,离检查点有一定距离时,应按运动中迷失方向后的方法处理;若确认自己只是局部上的误判,应在明确站立点之后,再次“捕捉”检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