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易筋经

三、易筋经

(一)概述

“易”为改变、变化、变易之意;“筋”有筋骨、筋肉、筋脉、筋经、筋别等含义,可以引申为整个身体的意思;“经”是经典的意思。

易筋经源自我国古代导引术,历史悠久。据考证,导引是由原始社会的“巫舞”发展而来,到春秋战国时期已为养生家所必习。《庄子·刻意篇》中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汉书·艺文志》中也载有《黄帝杂子步引》《黄帝岐伯按摩》等有关导引的内容,说明汉代各类导引术曾兴盛一时。另外,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中有40多幅各种姿势的导引动作,分解这些姿势可以发现,现今流传的易筋经基本动作都能从中找到原型。这些都表明,易筋经源自中国传统文化。

易筋经是一种以抻筋拔骨、柔筋健骨、强筋壮骨为主的古老健身术,关于它的起源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功法流传也极其广泛。相传,易筋经、洗髓经、少林武术等为达摩所创,他看见僧侣大多以静坐为主,坐久则气血淤滞,须以武术、导引术来活动筋骨、行气活血、柔筋健骨、强壮身体。易筋经为何人所创,历来众说纷纭,也有学者认为,明代天启年间,天台山的紫凝道人创编了易筋经。迄今为止,流传的最早的易筋经十二式版本,载于清代咸丰八年潘蔚辑录的《内功图说》中。总的来看,传统易筋经侧重于从宗教、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等视角对功理、功法进行阐述,并且形成了不同流派,收录于不同著作中。

健身气功·易筋经继承了传统易筋经十二式的精要,融科学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其格调古朴,蕴含新意。各式动作是连贯的有机整体,整套动作舒展,注重脊柱的扭转屈伸、抻筋拔骨;动作变化过程清晰,柔和匀称,协调美观。练习时需循序渐进,个别动作需配合发音,舒展连绵,刚柔并济;呼吸上要求自然,动息相融,并以形导气,意随形走;易学易练,健身效果明显。

(二)基本技术

1.手型

(1)握固:大拇指抵掐无名指根节,其余四指屈拢收于掌心(图7-4-18)。

(2)荷叶掌:五指伸直,张开(图7-4-19)。

(3)柳叶掌:五指伸直,并拢(图7-4-20)。

图7-4-18 握固

图7-4-19 荷叶掌

图7-4-20 柳叶掌

视频7-4-25 易筋经全套演示视频

视频7-4-26 预备式

视频7-4-27 第一式

视频7-4-28 第二式

(4)虎爪:五指分开,虎口撑圆,第一、二指关节弯曲内扣(图7-4-21)。

(5)龙爪:五指伸直、分开,拇指、食指、无名指、小指内收(图7-4-22)。

图7-4-21 虎爪

图7-4-22 龙爪

2.步型

(1)弓步:两腿前后分开一大步,横向之间保持一定宽度,前腿屈膝前弓,大腿斜向地面,膝与脚尖上下相对,脚尖微内扣;后腿自然伸直,脚跟蹬地,脚尖微内扣,全脚掌着地(图7-4-23)。

(2)丁步:两脚左右分开,间距10~20厘米。两腿屈膝下蹲,前腿脚跟提起,脚尖着地,虚点地面,置于后脚足弓处;后腿全脚掌着地(图7-3-24)。

(3)马步:开步站立,两脚间距为本人脚长的2~3倍,屈膝半蹲,大腿略高于水平(图7-3-25)。

3.动作

健身气功·易筋经完整动作演练见视频7-4-25。

(1)预备势。(视频7-4-26)

并步站立,两手自然垂于体侧;下颏微收,百会虚领,身体中正,舌抵上腭;目视前方。

(2)第一式:韦驮献杵第一势。(视频7-4-27)

①左脚向左侧开步,约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两手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方。两臂自体侧掌心相对前平举,指尖向前。

图7-4-23 弓步

图7-4-24 丁步

图7-4-25 马步

②两臂屈肘、合掌收于胸前,掌根与膻中穴同高,指尖指向斜前上方约30°,虚腋;目视前下方,动作稍停。

(3)第二式:韦驮献杵第二势。(视频7-4-28)

①两肘抬起,两掌平伸,手指相对,掌心向下,掌臂约与肩呈水平。

②两掌指尖向前伸展,然后向两侧分开至两臂侧平举,掌心向下,指尖向外。

③五指自然并拢,坐腕立掌;目视前下方。

(4)第三式:韦驮献杵第三势。(视频7-4-29)

①接上式。松腕,同时两臂向前平举内收至胸前平屈,掌心向下,掌与胸相距约一拳;目视前下方。

②两掌同时内旋,翻掌至耳垂下,掌心向上,虎口相对,两肘外展,约与肩平。

③身体重心前移至前脚掌支撑,提踵;同时,两掌上托至头顶,掌心向上,展肩伸肘;微收下颏,舌抵上腭,咬紧牙关,静立片刻。

(5)第四式:摘星换斗势。(视频7-4-30)

①左摘星换斗势:两脚跟缓缓落地;同时,两手握拳下落至两臂侧上举。随后两拳变掌,掌心斜向下,全身放松;目视前下方。身体左转;屈膝;同时,右臂上举经体前下摆至左髋关节外侧“摘星”,右掌自然张开;左臂经体侧下摆至体后,左手背轻贴命门;目视右掌。直膝,身体转正;同时,右手经体前向额上摆至头顶右上方,松腕,肘微屈,掌心向下,手指向左,中指尖垂直于肩髃穴,眼随手动,定势后目视掌心;左手背轻贴命门,意注命门。静立片刻,然后两臂向体侧自然伸展。

②右摘星换斗势:右摘星换斗势与左摘星换斗势动作相同,唯方向相反。

(6)第五式:倒拽九牛尾势。(视频7-4-31)

①右倒拽九牛尾势:

a.双膝微屈,身体重心右移,左脚向左侧后方约45°撤步;右脚跟内转,右腿屈膝呈右弓步;同时,左手内旋,向前、向下画弧后伸,右手向前上方画弧,两手小指到拇指逐个相握成拳,拳心向上;右拳稍高于肩;目视右拳。

b.身体重心后移,左膝微屈;腰稍右转,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右臂外旋,左臂内旋,屈肘内收;目视右拳。

c.身体重心前移,屈膝呈右弓步;腰稍左转,以腰带肩,以肩带臂,两臂放松前后伸展;目视右拳。重复b、c动作3遍。

d.身体重心前移至右脚,左脚收回,右脚尖转正,呈开立姿势;同时,两臂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下方。

②左倒拽九牛尾势:左倒拽九牛尾势与右倒拽九牛尾势动作相同,唯方向相反。

(7)第六式:出爪亮翅势。(视频7-4-32)

①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右脚收回开步站立;同时,两臂内外旋至两掌心向前,侧平举,然后环抱至体前,随之两臂屈肘内收,两手变柳叶掌立于云门穴前,掌心相对,指尖向上;目视前下方。

②展肩扩胸,然后松肩,两臂缓缓前伸,并逐渐转掌心向前,呈荷叶掌,指尖向上;瞪目。松腕,屈肘,收臂,立柳叶掌于云门穴;目视前下方。此动作可重复3~7遍。

(8)第七式:九鬼拔马刀势。(视频7-4-33)

①右九鬼拔马刀势:

a.躯干右转。同时,右手外旋,掌心向上;左手内旋,掌心向下。随后右手由胸前内收经右腋下后伸,掌心向外;同时,左手由胸前伸至前上方,掌心向外。躯干稍左转;同时,右手经体侧向前上摆至头前上方后屈肘,由后向左绕头半周,掌心掩耳;左手经体左侧下摆至左后,屈肘,手背贴于脊柱,掌心向后,指尖向上;头右转,右手中指按压耳郭,手掌扶按玉枕;目随右手动,定势后视左后方。

视频7-4-29 第三式

视频7-4-30 第四式

视频7-4-31 第五式

视频7-4-32 第六式

视频7-4-33 第七式

视频7-4-34 第八式

视频7-4-35 第九式

视频7-4-36 第十式

b.身体右转,展臂扩胸;目视右上方,动作稍停。

c.屈膝;同时上体左转,右臂内收,含胸;左手沿脊柱尽量上推;目视右脚跟,动作稍停。重复b、c动作3遍。

d.直膝,身体转正;右手向上经头顶上方向下至侧平拳,同时,左手经体侧向上至侧平举,两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

②左九鬼拔马刀势:左九鬼拔马刀势与右九鬼拔马刀势相同,唯方向相反。

(9)第八式:三盘落地势。(视频7-4-34)

①左脚向左侧开半步,宽于肩,脚尖向前;目视前下方。屈膝下蹲时,沉肩、坠肘、松腰、裹臀,两掌如负重物下按至约与环跳穴同高,两肘微屈,掌心向下,指尖向外;目视前下方。同时,口吐“嗨”音,音吐尽时,舌抵上颚,终止吐音,身体中正。

②翻掌心向上,肘微屈,缓缓起身直立,两掌如托千斤重物至侧平举;目视前方。重复①。

③动作做3遍:第一遍微蹲;第二遍半蹲;第三遍全蹲。

(10)第九式:青龙探爪势。(视频7-4-35)

①左青龙探爪势:

a.左脚收回开步站立;双手握固,两臂屈肘收于腰间,拳轮贴于章门穴,拳心向上;目视前下方。然后右拳变掌,右臂伸直,经下向右侧外展,略低于肩,掌心向上;目随手动。

b.右臂屈肘、屈腕,右掌变“龙爪”,指尖向左,经下颏向身体左侧水平伸出,目随手动;躯干随之向左转约90°;目视右掌指所指方向。

c.“右爪”变掌,随之身体左前屈,掌心向下按至左脚外侧;目视下方。躯干由左前屈转至右前屈,并带动右手经左膝或左脚前画弧至右膝或右脚外侧,手臂外旋,掌心向前,握固;目随手动视下方。

d.上体抬起,直立;右拳随上体抬起收于腰间章门穴,拳心向上;目视前下方。

②右青龙探爪势:右青龙探爪势与左青龙探爪势动作相同,唯方向相反。

(11)第十式:卧虎扑食势。(视频7-4-36)

①左卧虎扑食势:

a.接上式。右脚尖内扣约45°,左脚收至右脚内侧呈丁步;同时,身体左转约90°;两手握固于腰间章门穴不变;目随转体视左前方。

b.左脚向前迈一大步,呈左弓步;同时,两拳提至肩部云门穴,并内旋变“虎爪”,向前扑按,如虎扑食,肘稍屈;目视前方。然后躯干由腰到胸逐节屈伸,重心随之前后适度移动;同时,两手随躯干屈伸向下、向后、向上、向前绕环一周再做向前扑按。

c.随后上体下俯,两“爪”下按,十指着地;后腿屈膝,脚趾着地;前脚跟稍抬起;随后塌腰、挺胸、抬头、瞪目;动作稍停,目视前上方。起身,双手握固收于腰间章门穴;身体重心后移,左脚尖内扣约135°;身体重心左移;同时,身体右转180°,右脚收至左脚内侧呈丁步。

②右卧虎扑食势:右卧虎扑食势与左卧虎扑食势动作相同,唯方向相反。

(12)第十一式:打躬势。(视频7-4-37)

①起身,身体重心后移,随之身体转正;右脚尖内扣,脚尖向前,左脚收回,呈开立姿势;同时,两手随身体左转放松,外旋,掌心向前,外展至侧平举后,两臂屈肘,两掌掩耳,十指扶按枕部,指尖相对,以两手食指弹拨中指击打枕部7次(即鸣天鼓);目视前下方。

②身体前俯由头经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由上向下逐节缓缓牵引前屈,两腿伸直;目视脚尖,停留片刻。由骶椎至腰椎、胸椎、颈椎、头,由下向上依次缓缓逐节伸直后呈直立;同时两掌掩耳,十指扶按枕部,指尖相对;目视前下方。此动作重复3遍,逐渐加大身体前屈幅度,并稍停。第一遍前屈小于90°,第二遍前屈约90°,第三遍前屈大于90°;年老体弱者前屈约30°、45°、90°。

(13)第十二式:掉尾势。(视频7-4-38)

①起身直立后,拔耳。手臂自然前伸,十指交叉相握,掌心向内。屈肘,翻掌前伸,掌心向外。然后屈肘,转掌心向下内收于胸前;身体前屈塌腰、抬头,两手交叉缓缓下按;目视前方。体弱者身体前屈,抬头,两掌缓缓下按至膝前即可。

②头向左后转,同时,臀向左前扭动;目视尾闾。两手交叉不动,放松还原至体前屈。头向右后转,同时,臀向右前扭动;目视尾闾。两手交叉不动,放松还原至体前屈。此动作重复3遍。

(14)收势。(视频7-4-39)

①接上式。上体缓缓直立,两手松开,两臂外旋、伸直外展呈侧平举,掌心向上,随后两臂上举,肘微屈,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松肩,屈肘,两臂内收,两掌经头、面、胸前掌心向下,下引至腹部时转掌心向内,稍停静养,目视前下方。此动作重复3遍。

②两臂放松还原,自然垂于体侧;左脚收回,并步站立;舌抵上腭,目视前方。

4.口诀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口诀: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口诀:足趾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口诀: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口诀: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口诀: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口诀: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口诀: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视频7-4-37 第十一式

视频7-4-38 第十二式

视频7-4-39 易筋经收势

口诀: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口诀: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口诀: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第十一势:打躬势。

口诀: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唯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第十二势:工尾势。

口诀: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5.练习方法

(1)精神放松,形意合一。

习练本功法要求精神放松,意识平静,不做任何附加的意念引导。通常不意守身体某个点或部位,而是要求意随形体动作的运动而变化。即在习练中,以调身为主,通过动作变化导引气的运行,做到意随形走,意气相随,起到健体养生的作用。

(2)呼吸自然,贯穿始终。

习练本功法时,要求呼吸自然、柔和、流畅,不喘不滞,以利于身心放松、心平气和及身体的协调运动。相反,若不采用自然呼吸,而执着于呼吸的深长绵绵、细柔缓缓,则会在与导引动作的匹配过程中产生“风”“喘”“气”三相,即呼吸中有声(风相),无声而鼻中涩滞(喘相),不声不滞而鼻翼扇动(气相)。这样,习练者不但不受益,反而会导致心烦意乱,动作难以松缓协调,影响健身效果。

(3)刚柔相济,虚实相兼。

本功法动作有刚有柔,且刚与柔是在不断相互转化的;有张有弛,有沉有轻,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4)循序渐进,个别动作配合发音。

习练本功法时,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况、不同身体条件的练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各势动作的活动幅度或姿势。

6.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1)预备势。

①易犯错误:手脚摆站不自然,杂念较多。

②纠正方法:调息数次,逐渐进入练功状态。

(2)第一式:韦驮献杵第一势。

①易犯错误:两掌内收胸前时,或耸肩抬肘或松肩坠肘。

②纠正方法:动作自然放松,注意调整幅度,虚腋如挟鸡蛋。

(3)第二式:韦驮献杵第二势。

①易犯错误:两臂侧平举时不呈水平状。

②纠正方法:两臂侧平举时自然伸直,与肩同高。

(4)第三式:韦驮献杵第三势。

①易犯错误:两掌上托时屈肘;抬头目视上方。

②纠正方法:两掌上托时伸肘,两臂夹耳;上托时强调的是意注两掌,而不是目视两掌。

(5)第四式:摘星换斗式。

①易犯错误:目上视时挺腹,左右臂动作不协调,不到位。

②纠正方法:目上视时松腰,收腹;自然放松,以腰带动。

(6)第五式:倒拽九牛尾势。

①易犯错误:两臂屈拽用力僵硬;两臂旋拧不够。

②纠正方法:两臂放松,动作自然;两臂旋拧时注意拳心向外。

(7)第六式:出爪亮翅式。

①易犯错误:扩胸展肩不充分;两掌前推时,不用内劲,而是用力;呼吸不自然,强呼强吸。

②纠正方法:出掌前,肩胛内收;两掌向前如推窗、排山;按照“推呼收吸”的规律练习。

(8)第七式:九鬼拔马刀势。

①易犯错误:屈膝合臂时,身后之臂放松;屈膝下蹲时,重心移至一侧;头部左右转动幅度过大。

②纠正方法:合臂时,身后之臂主动上推;重心稳定,上下起伏;动作放松,切忌着意转动头部。

(9)第八式:三盘落地势。

①易犯错误:下蹲时直臂下按;忽略口吐“嗨”音。

②纠正方法:下蹲按掌,要求屈肘,两掌水平下按;下蹲时注意口吐“嗨”音。

(10)第九式:青龙探爪势。

①易犯错误:身体前俯时,动作过大,重心不稳,双膝弯曲:做“龙爪”时,五指弯曲。

②纠正方法:前俯动作幅度适宜,直膝;五指伸直分开,拇指、食指、无名指、小指内收,力在“爪”心。

(11)第十式:卧虎扑食势。

①易犯错误:俯身时耸肩,含胸,头晃动;做“虎爪”时,五指未屈或过屈。

②纠正方法:肩膀放松,挺胸,头不晃动。

(12)第十一式:打躬势。

①易犯错误:体前屈和起身时,两腿弯曲,动作过快。

②纠正方法:体松心静,身体缓缓前屈和起身,两腿伸直。

(13)第十二式:掉尾势。

①易犯错误:摇头摆臀,交叉手及重心左右移动。

②纠正方法:交叉手下按固定不动,同时注意体会同侧肩与髋相合。

(14)收势。

①易犯错误:两臂上举时仰头上视。

②纠正方法:头正,目视前下方。

思政元素

在单势动作学习前,通过对每势动作的传统名称与传统哲学相关的阴阳、五行等基础知识的讲解,与历史典故、中医知识、武术常识等有联系的简单介绍,如“韦驮”的典故,“九鬼”表示数术与自然的阴阳含义等,目的是向习练者传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中医理论、传统武术、人文典故等知识,培养习练者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