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基本可以概括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适应良好、自我意识良好、人际关系良好以及人格完整健康。
(一)智力正常
智商高低与心理健康程度无关。智商高的人,心理不一定健康。但是正常的智力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最基本心理条件,因此智力正常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智力以思维为核心,智力正常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都正常。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国际分类标准,把智力发育不良或阻滞视为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除少数智力低下或超常的人,多数人的智力处于正常范畴,智商(IQ)成绩通常在90分以上。
(二)情绪稳定
心理健康的人在多数时间里能保持愉快、开朗、乐观、自信、满足的心境,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善于寻找生活中的“小确幸”,对未来充满希望。尽管悲伤、忧愁、烦恼、愤怒、恐惧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正常情感体验,但是情绪健康的人能够合理宣泄并及时调整和控制负面情绪。如果长时间情绪低落、抑郁、忧伤、兴奋、激动,对刺激无动于衷或者过度反应,都属于不正常的反应。我们几乎可以认为用情绪状态反映心理健康就像用体温来表现身体健康一样准确。
(三)意志健全
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意识地按目标需求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动,从而适应环境。意志健全的人意志顽强,做事情有明确的目的,自觉性高,能较长时间保持专注和控制行动去实现某一目标。他们自制力好,能排除干扰实现愿望,坚定有效地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既不优柔寡断,裹足不前,也不意气用事,草率行事。
(四)适应良好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符合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新环境和新事物,能够让自己在新的环境中适应、学习和成长,能够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当下的现实环境中,既不过度沉溺过去,也不担忧未来。能够客观地看待现实环境,较快地在冲突中找到平衡点,不断自我调整,适应环境,较快地发展出适合自己的生活模式、学习模式、学习方法、人际圈子等。
(五)自我意识良好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有机结合,形成较好的自我定位;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既不盲目乐观又不过分悲观;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积极悦纳自我,对于自身不足之处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有效地扬长避短,充满信心并努力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潜能。
(六)人际关系良好
人际关系的实质是情感互动。它不是指单纯的朋友多、人缘好,而是指个体能从各种人际关系中收获思维的碰撞,获得安全、温暖、友情、爱的体验,从而获得生活的满足感。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不仅有许多一般朋友,还会有一两个知心朋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带来独特的幸福体验;既有帮助朋友、为朋友付出的愉悦感,又有能够从朋友那里收获安慰、鼓励、信任与支持的喜悦感。
(七)人格完整健康
人格健全、完整、稳定、协调是心理健康的支柱。人格完整健康,不仅是指不存在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相对完整、稳定、统一的心理特征,更重要的是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热爱生活、勇于进取、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心中有目标,活得充实。
总之,心理健康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是一个处在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个体,他不是不会遇到烦恼和心理困惑,而是有力量来应对和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因此,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不是看他现在、此时的一时情况,而是看他走在什么样的道路上。如果他正处在困境中,也不是看一时的心境,而是看他如何应对和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