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身心关系
现代行为医学和心理学研究都发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生理状况的变化,会引起心理(认知、情绪和行为)的相应改变,对心理状况产生影响。同样,心理因素(如思维方式、情绪状态、行为模式、个性特征等)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状态,身心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人的社会适应情况又与身心健康状况相互影响。
(一)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身体亚健康会导致心理亚健康
身体亚健康状态下,个体虽然没有明显的身体疾病,但也会出现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情况。身体健康方面主要表现为疲劳、乏力、失眠、头晕、心悸等;心理健康方面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焦虑、空虚、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等。
2.疾病会打破心理的平衡
任何疾病都会打破一个人身体和心理原有的平衡状态。病人在感受躯体不适的同时也会引发一些心理反应,如害怕、焦虑、无助、怀疑、挫折感、忧郁等,这些反应会干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不但对疾病的康复不利,还会影响心理健康。临床实践证实,疾病心理反应如不能有效调解,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致病因素诱发新的躯体疾病。
3.生理周期影响人的情绪状态
机体有其自身的生理节律,在生命过程中,从分子、细胞到机体各个层次上都有明显的周期现象。主要包括以24小时为周期的昼夜节律和以月为周期的生殖周期,这些周期性的变化会引起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相应变化,并引起一定的情绪反应。
对女性来说,月经周期对心理的影响尤为明显。月经周期在引起女性生理不适的同时,也会使女性的情绪呈现周期性的波动。研究发现,女性的情绪在中期最为乐观,自信心最强,而在行经期和经期前期则往往伴随无助、焦虑、敌意和渴望关爱等情绪,变得沮丧、烦躁等。
(二)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心理因素也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情绪状态、生活习惯、致病行为模式以及社会支持等方面。
1.情绪状态影响身体健康
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主要通过情绪起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有助于分泌有益健康的酯类激素和乙酰胆碱等,可调节机体至最佳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如长期的愤怒、抑郁、焦虑、痛苦、恐惧,可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失调,体质下降,引发多种疾病。许多躯体疾病都是由心理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这类疾病称为身心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偏头痛等。
2.不良生活习惯影响身体健康
生活习惯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生活规律、坚持锻炼、营养适当、饮食合理、不吸烟、不酗酒、适应环境等。不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劳逸无度、嗜烟、饮酒过量、饮食无节、药物滥用、不参加体育活动或骤然活动过量、性生活混乱等。
3.致病行为模式产生相应躯体疾病
行为模式是个性特点和生活方式的外在典型表现。致病行为模式是指与特异性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的行为模式,目前医学上主要研究的是A型行为模式和C型行为模式。
A型行为模式的表现为:个性强、抱负过高、竞争意识强烈、固执、好争辩、说话带有挑衅意味、急躁、紧张、好冲动、大声说话、做事快、走路快、说话快、总是匆匆忙忙、富敌意、具有攻击性等,其冠心病的发生率、复发率和死亡率较高。
C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癌症发生有关的行为模式,表现为个体面对不愉快的、压力大的事情时,比较压抑自己的情绪,过分地忍让、谦虚,过分依从社会、回避矛盾,容易生闷气。
4.社会支持影响身体健康
社会支持是指人与人之间积极的有意义的联结。社会支持对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它帮助我们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有益于身心健康。除此以外,它还能在我们面临困难或威胁时发挥保健作用,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