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花样跳绳
花样跳绳是在音乐伴奏下,单人或多人在一根或多根环摆的绳中做各种跳跃动作的身体活动。唐朝称其“透索”,宋称“跳索”,明称“跳百索”“跳白索”“跳马索”,清称“绳飞”,清末以后称作“跳绳”。
跳绳活动源远流长。跳绳源于古人的记事绳结,捆扎农具、牲畜、猎物等工具服务于农事、狩猎或军事活动。古代战争中使用的“绊马索”,在绊和避绊的军事训练中,骑马跨越绳子为单人跃绳而过,由此不断演变,最终成为各种各样的跳绳活动。最早出现的跳绳史料是汉代画像石上的跳绳图,证明汉代已经有了跳绳活动。《北齐书·后主纪》中记载:“游童戏者好以两手持绳,拂地而却上,跳且唱曰:‘高末’。”这种唱跳方式成为花样跳绳的雏形。南宋以后的跳绳融入杂技百戏,是现代花样跳绳的核心。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记载:“百戏呈拽,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碗、踢磐瓶、筋斗之类。”可见,跳绳的花样类别最早见于南宋,动作难度和齐全度不亚于现行的花样跳绳。
10人8字跳可追溯至宣化辽墓中的“幼儿跳绳图”,描写了三个儿童的跳绳游戏,左右两个小童弓身屈腿,用力摇摆一根长绳,中间一个赤膊小童屈膝张臂,轻快跳跃,构图精巧,是集体长绳花样的根基。
明代的跳索渐渐成为一种民俗,每逢佳节,民间都有跳绳活动。而且出现了多人轮跳的游戏方式,足可见车轮跳花样早期形态。据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一》载:“跳百索:(正月)十六日,儿以一绳长丈许,两儿对牵,飞摆不定,令难凝视,似乎百索,其实一也。群儿乘其动时,轮跳其上,以能过者为胜,否则为索所绊,听掌绳者绳击为罚。”正式开启了长绳花样跳。
综上所述,跳绳源于古人生活劳作的工具和记事用途。汉代时期成为汉族民俗娱乐活动,到南宋时发展出成熟的花样跳,明代出现了车轮跳和长绳花样跳。如今,花样跳绳成为一项风靡全球的强心健身运动,我国的竞速和花样处于世界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