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卫生与运动

二、饮食卫生与运动

体育锻炼应当注意饮食卫生,否则会严重影响锻炼者的身体健康。因为运动时消化系统的功能处于相对的抑制状态:大量血液进入运动器官,消化器官内的循环血量相对减少,胃液分泌减少。运动前后进餐不合理,必然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甚至造成消化不良或其他消化道疾病。体育锻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饮食卫生要求,否则容易引起慢性肠胃疾病。

(一)运动时的注意事项

1.注意饮食卫生

忌不洁饮食,尤其是夏季,不要吃变质食品,生吃瓜果要洗净。如发现变质,要坚决扔掉,禁止食用,因为变质的食品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细菌毒素,对胃黏膜有直接破坏作用。取自冰箱的食物,一定要烧熟煮透后再吃。

2.饮食规律

按时吃饭,使消化系统有规律地工作,勿过饥过饱,应少食多餐。胃肠功能减退者,每日以四餐或五餐为佳,每餐以六七成饱为好。注意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注意补充维生素。不要乱吃零食,否则破坏了消化器官的规律性活动,到了吃饭的时间,消化机能反而下降,这种情况下,若勉强进食也难以消化。

3.饮食习惯

禁饮酒,因乙醇能溶解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脂蛋白层,对胃黏膜有较大的损害;尽量少摄入芥末、辣椒、胡椒、咖啡、浓茶等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的食物或饮料;忌过冷、过热、过硬的食物,因其可导致胃痉挛。尤其饭后和运动后不要大量吃冷食。冷食会使肠胃血管突然收缩,致供给肠胃的血液突然减少,使消化受到阻碍,结果食物难以消化,日久就免不了患上肠胃疾病。

4.进餐时间

(1)不可空腹运动:空腹时间过长会出现血糖降低,神经肌肉震颤增强,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头晕、心慌等。

(2)运动前后50分钟内不要吃饭,可适当补充水分。餐后休息2.5小时再进行激烈运动比较适宜。饮食与运动时间也不宜间隔太长,如餐后4~5小时,可出现饥饿感或血糖下降,人体的运动能力受到影响,对蛋白质的消耗也增加了。

(3)运动中提倡少量多次的饮水方式,不可一次性大量饮水。

(4)运动结束后消化系统的功能尚处于抑制状态,不宜立即进食,因运动后会产生饥饿感,用餐时注意不可暴饮暴食。

(5)类似马拉松这类长时间运动的饮食卫生相关知识参见本章第三节“营养与健康”相关内容。

(二)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营养方案

1.速度性运动

田径中的中短程跑、短距离自行车赛、短距离速度滑雪、篮球和足球运动中的快速奔跑、短距离游泳等都属于速度性运动。此类运动机体的能量代谢特点是:运动过程中高度缺氧,能量来源主要靠糖原的无氧分解供能,短时间内形成的酸性代谢产物在体内堆积,肌肉、血液和神经系统均受到很大影响。根据速度性运动的能量代谢、机体反应等特点,营养供给主要考虑易吸收且富含糖、维生素B1、维生素C、磷和蛋白质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牛肉等碱性食物,增加体内碱储备量,更好地维持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以免运动过程中酸性物质堆积过多致机体运动能力下降。

2.力量性运动

较大的力量和较强的爆发力是力量性运动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蛋白质的需要量较大,同时也应保证碳水化合物、钙、铁、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供应。

3.耐力性运动

运动时间长、体力消耗大是其特点,包括马拉松、田径中的长跑、长距离游泳、长距离滑雪、长距离骑自行车、长时间进行足球与篮球运动等项目。其能量代谢的特点是:有氧代谢,能量主要来源是糖原的氧化。故体内糖原贮备量决定了耐力活动的能力。参加耐力性运动时,为保证体内有充足的糖原储备,应选择含糖充分的食物。另外,耐力性运动对人体呼吸和循环系统机能能力要求较高,而血红蛋白对运输氧气有重要作用,因此,要保证血红蛋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必须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C、无机盐(尤其是铁)。

4.灵巧性运动

此类运动对身体的协调性要求较高,运动中神经系统高度紧张,能量消耗不高。体操、跳水、跳高等项目的运动员为完成复杂的高难度动作,还要控制体重和体脂的水平。因此,膳食中应有充足的蛋白质,蛋白质提供的热量占总热能的12%~15%。控制体重期间,蛋白质供给量可增加为总热能的15%~20%。膳食中脂肪的热量供给量不可过高,保持在总热能的30%左右即可,以免影响体重或体脂。

5.球类运动

球类运动对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度等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营养要求较全面,但在比赛间歇不应进食,可饮用含维生素C、葡萄糖或果酸的饮料。

6.游泳运动

该运动能量消耗较大,散热量增加,故应选择富含脂肪、维生素的食物,有利于保持体温和保护皮肤。根据游泳距离的长短,参照速度性运动和耐力性运动调整饮食结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