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

二、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

(一)运动处方制定的步骤

运动处方制定的步骤包括五大步骤(图2-4-1):一般调查与填写PAR-Q问卷(physical activity readiness questionnaire),临床健康检查、体适能检测、运动试验和制定运动处方。

图2-4-1 制定运动处方的程序

一般调查包括询问病史、健康状况以及运动史。询问内容包括既往病史、家族史、身高、体重和运动行为等。PAR-Q问卷是全美运动医学会推荐的一个调查问卷,问卷有7个问题,用“是”或“否”来回答。如果全部答案为“否”,可以进入下一步检查。如果其中任一答案为“是”,则需要医生进一步检查和诊断,确认是否可以进行下一步骤。问卷内容如下:

(1)医生是否告诉过你,根据你的心脏的情况,只能参加医生推荐给你的体力活动。

(2)进行体力活动时,您是否有过胸部疼痛。

(3)在过去的一个月中,不进行体力活动时,你有没有感到过胸部疼痛。

(4)你有没有过因为头晕而失去平衡或曾失去感觉。

(5)你有没有因为体力活动改变而使骨和关节方面的症状加重的问题。

(6)医生有没有因为心脏或血压问题给你开了药。

(7)您是否知道有其他原因使你不能参加体力活动。

根据以上检查结果,可以掌握运动者的健康状况、体力水平以及运动能力等,并按其实际情况制定运动处方。

(二)运动处方的实施

运动处方的实施是按照运动处方的内容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长期运动处方的实施过程比较长,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在锻炼的不同时期对运动者做定期检查,对于运动处方要注意阶段性的体力测试,而对于治疗康复运动处方则要保证医务监督,这样才能根据运动的实际情况对运动处方做及时的微调,保证运动的安全与健身效果。一次运动处方的实施应注意掌握好锻炼过程的不同阶段,做好自我监测或医务监督。

1.运动处方的实施过程

运动处方的实施包括三个阶段(部分),即准备阶段(准备部分)、运动阶段(运动部分)和整理阶段(整理部分)。

(1)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作用是使身体逐渐从安静状态进入运动状态,逐渐适应运动强度较大的运动,避免出现心血管、呼吸等内脏器官系统因突然承受较大运动负荷而引起的意外,避免肌肉、韧带、关节等运动器官的损伤。在运动处方的实施中,准备阶段采用的准备活动是小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和慢跑以及伸展性练习等。持续时间可根据不同的运动阶段有所变化。在开始健身运动的早期,准备活动的时间可为10~15分钟;在中后期,准备活动的时间可减少为5~10分钟。

(2)运动阶段:该阶段是运动处方实施的关键,其任务是通过实施运动处方的运动项目达到锻炼或康复的目的。例如,耐力运动项目要达到靶心率,并要求至少维持15分钟以上;肌力训练要求达到一定的活动范围,其训练强度达最大能力的80%左右。运动阶段的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等,应按照具体运动处方的规定实施。

(3)整理阶段:每一次实施运动处方后都应安排一定内容和时间的整理活动。整理活动的主要作用是避免出现因突然停止运动引起的心血管、呼吸障碍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症状,如头晕、恶心、重力性休克等。常用的整理活动有散步、放松体操、自我按摩等。整理活动的时间一般为5分钟左右。

2.运动处方实施过程的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运动处方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运动过程中多项指标的采集与分析,可以及时、准确地收集运动中和运动后身体的反应,客观地评价身体状态、疲劳程度和机体的恢复情况,从而监控和调节运动量,预防过度训练和运动损伤。

(1)心率的测定:心率作为自我监控的重要指标,具有简便、易操作的特点,有助于了解运动者的身体状态,评定运动强度,反映疲劳程度等。①基础心率。基础心率即晨脉(早晨醒后起床前的脉搏)。一般情况下,在健身运动期间,晨脉基本是稳定的或随着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稍有减少的趋势。晨脉突然加快或减慢,是出现疲劳或疾病的征象。例如,运动后经过一夜的休息,每分钟晨脉比平时增加5~10次以上,则认为有疲劳积累。如果连续几天持续增加,则应该及时调整运动负荷,并找医生咨询。②运动过程中的心率。运动中心率与运动强度有关。通常用运动后即刻10秒脉搏数乘以6作为运动时每分钟的心率。按照训练-适应理论,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完成相同负荷时,心率应该逐步下降。如果在某一时期内,完成相同运动负荷,运动中心率增加,则表示身体状态不好或机能下降,应寻找原因。③运动后恢复期心率。人体运动后,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心率可恢复到运动前状态。如果身体疲劳或负荷强度过大,运动后心率恢复时间会延长。身体机能状况越好,运动后心率恢复速率越快;运动量和强度越大,心率恢复时间越长。

(2)血压:血压的变化与运动强度和运动性质有关。大强度锻炼后收缩压上升和舒张压下降明显,且恢复较快,表明身体机能良好。运动后收缩压明显上升,舒张压亦上升或血压反应与强度刺激不一致,恢复时间延长等说明机能状况不佳。在日常运动中,如果连续数周出现安静舒张压增加超过自己日常水平1.33 kPa(10 mmHg),安静脉压差减少超过自己日常水平2.67 kPa(20 mmHg),安静心率每分钟增加超过自己日常水平6次,则提示运动者的身体机能状况不佳,应及时调整运动强度,以免过度疲劳。

(3)体重:一般每周测体重1~2次。也可以在运动前、后测量体重,并结合其他生理指标的变化来了解机体运动后的恢复情况。成年人的体重比较恒定,初参加运动者体重可稍有减轻,经过一段时期后可以回升。一般来说,运动后体重的减少不超过0.5 kg。如果体重呈不明原因的进行性下降,应注意是否有某种消耗性疾病或严重过度疲劳。反之,如果体重逐渐增加,皮脂增厚,可能表明运动量太小。

(4)主观用力感觉:①运动中的自我主观感觉。在运动过程中,可以用主观用力感觉判断表(RPE)与心率结合的方法评价运动量。RPE偏重主观感觉,心率则是机体生理机能对运动负荷的客观变化,两者结合可以更准确地评价身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避免在锻炼过程中单一追求靶心率的盲目性。在运动实践中,可以先按适宜心率范围进行运动,然后逐步结合RPE来掌握运动强度。②运动后的自我主观感觉。在运动之后,通过自我感觉也可以对运动量的适宜度做出初步判断。运动量适宜的标志是:锻炼后全身微出汗,肌肉稍微酸痛;有疲劳感,但自感舒服愉快、情绪高涨;运动后食欲和睡眠良好,次日精力充沛,疲劳消除,有继续锻炼的欲望。运动量过大的表现:锻炼后大汗淋漓,头晕眼花,气喘胸闷,感觉很疲惫;脉搏在运动后20分钟还未恢复;食欲减退,睡眠不佳;第二天周身无力,肌肉酸软,无锻炼欲望,这些现象表明运动量过大,应及时调整。运动量不足的表现:如果运动后身体无发热感,无出汗,脉搏无明显增加,而且在2分钟内即恢复,表明运动量不足,对身体各器官、系统刺激不够,不会产生明显的锻炼效果。

总之,在运动处方实施的过程中应做好自我监测与医务监督,将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结合起来,采用多项指标综合分析,做好定期检查,并根据锻炼者的生理反应和适应状况,再对运动处方做进一步的修改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