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10

这正是《论大战略》一书想要防范的。为了写作本书,我将“大战略”一词定义为无限远大的抱负与必然有限的能力之间的结合。如果你寻求的目标超出了你的能力,那么你迟早要调整目标以适应能力。随着能力的提升,你可能会达成更多的目标,但不可能达成所有目标,因为目标是无限的,而能力则永远存在界限。无论你在两者之间达成什么样的平衡,现实和理想之间,也就是你当前所处的位置和你的目的地之间总会存在差距。只有当你在可操作的范围内,将现实与理想之点连在一起(尽管它们之间存在差距),才能称之为战略。

那么,大战略中的“大”字何来呢?我认为,它是指涉及的损失。作为一名学生,如果你早上多睡20分钟,可能对你的生活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代价不过是吃不上一顿热乎乎的早饭,而只能在去上课的路上随便啃一个冷面包。然而,想想把这20分钟用在课堂上,你会学到什么东西,你学到的东西与你正在学习的其他课程之间有何联系,会对你的专业和学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你如何使这些知识增值,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份职业,甚至在你去上课的路上有可能会遇上你的此生挚爱,考虑到这些因素,你多睡20分钟的损失就大大增加了。战略会变得愈加宏大,即使它们只是对特定的个体而言。有人说,只有国家才有大战略,普通人并不具备,这是错误的。无论在何时何地,无限的目标与有限的能力之间的组合都是必不可少的。

传统上,大战略往往与战争的规划和布局有关。这并不奇怪,因为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目标与能力的关系,正是源于军事行动的需要。“要集思广益,”荷马笔下的希腊贤者内斯特在特洛伊城久攻不下的艰难时刻如此劝告绝望的希腊人,“如果策略有用的话。”34然而,协调目标与能力的需求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时期,可能是在人类出现之前,物种首次学会使用身边可用的资源满足自身所需时。35

除了已逝的生命,人们普遍的目标肯定是生存。除此之外,战略目标不断演进,从满足衣、食、住等基本的生活需要,到承担复杂重任,例如统治一个帝国。要想明确界定成功绝非易事,但好在方法是有限的。尽管从根本上而言,满意只是一种抽象的心理状态,但要想实现这种心理状态需要实际的付出。正因如此,我们始终需要协调目标和手段,也就是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