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在1588年7月一个温暖的傍晚,在格林尼治皇宫……一个女人奄奄一息,刺客的子弹打进她的腹部和胸口。她的脸上布满了皱纹,牙齿变黑,死亡并没有为她保留任何尊严。但是,她的最后一口气幻化为一种回声,撼动了半个地球。”消息传到海上,梅迪纳·西多尼亚一整天都在甲板上来回踱步。“然后,他做出了决定。一艘接一艘的战舰、大桨帆船和笨重的储物舰,纷纷驶向北边的陆地。前方就是黑斯廷斯……在几个世纪之前,那里曾经创造过历史。”
腓力二世再次成为英格兰国王,新教改革运动在整个欧洲溃败,西班牙统治了整个南美洲和北美洲,库克船长在澳大利亚遍插教皇的旗帜。“对一些人而言,过去的几年是充满成就感的,上帝的意志终得实现;对于其他人而言,则是黑暗时代的再次降临,那些早已死去的、最该被人遗忘的东西沉渣泛起……总而言之,教皇的手臂探向各处,或惩罚或奖励,教会的好战分子权势熏天。”83
基斯·罗伯茨写于1968年的小说《帕瓦内》(Pavane)中描绘了380年前,倘若历史有些微错位,就可能发生的事情。他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20世纪60年代。在那个时代,英格兰的交通主要靠蒸汽拖拉机,用蜡烛照明,通信则是通过旗语,因为罗马禁止使用石油、电力和电报。只有一个秘密公会被允许使用收音机,其他人若敢僭越就会被视为实施巫术。政治走向专制,教育只面向一部分人,人们的记忆模糊不清。“其中一个伊丽莎白时代的人,”书中的一位角色解释道,“我们让他待在学校。我忘了他的名字,我当时以为他人还不错。”84这出人意料地让人回忆起《理查三世》中的几句对白。
如果罗马教廷列出的禁书目录没有在1966年被废除的话,那么以《帕瓦内》的反天主教的程度绝对足以跻身该目录。但书中的另一个角色又出乎意料地说道:“不要鄙视你的教会,因为她的智慧超越了你的理解力。”原来,罗马一直都拥有现代科技,甚至拥有核技术,只是一直将其雪藏,直到人类的文明程度提升至能理智地使用它们。“教会对人类施以绞刑和火刑了吗?是的,用了一点点。但贝尔森集中营、布痕瓦尔德集中营都未曾存在过,更没有发生过帕斯尚尔战役。”只发生过一场古老而真实的末日决战,现有的知识便是从此间得来。85
这最后的转折使罗伯茨的小说带有重言的修辞特征:教会比人们想象的更为擅长利用矛盾,并借此将上帝之城和凡人之城相连接。当然,它只是一部小说。但反设事实如同幽灵,会一直萦绕在历史学家的脑海中。人们可以说,奥古斯丁最终上了天堂,而马基雅维利下了地狱。那么,腓力二世身在何处呢?如果真有上帝,并且他真的是天主教徒,那么这位始终忠心不二的国王就可跻身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战略家之列。86伊丽莎白呢?至少马基雅维利是其永远且不错的陪伴者。
【注释】
[1]据伍尔夫的小说《奥兰多》中的情节,奥兰多在伊丽莎白时代是个青年男子,后意外变为女性,并活到了20世纪。——编者注
[2]低地国家是对欧洲西北沿海地区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的统称。——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