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伍德罗·威尔逊的第一反应是不厌其烦地呼吁“事实与名义上的”中立、“思想与行动上的”公正,并“克制我们的情绪”。40但是,他警告自己的心腹爱德华·豪斯“上校”,如果德国获胜,“我们文明的进程将因此改变,美国也将变为一个军事国家”。毕竟是德国人(而非英国人或法国人)侵犯了中立的比利时,他们洗劫城市、大学,甚至连无可取代的古老图书馆都不放过。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充满担忧地说,这种残忍恐怕会“让世界倒退三四个世纪”。41
不过,作为美国总统,威尔逊认为没有必要立马站队。国家也未对此达成共识。对英国和法国的食物与军用物资进口欣欣向荣,以至当进口商无法付款时,威尔逊取消了先前对发放贷款的禁令。英国海军不希望给德国同样的机会,于是他在公开场合表示中立,私下里却偏袒前者。42延迟参战也能让威尔逊选择时机:豪斯向他保证,若能够谨慎行事,他就能够成为决定战争结果的那个人。这并不仅仅是依靠军事部署,而是要精心设计一个新国际体系来替换之前导致战争的旧体系。43
在豪斯的辅佐下,威尔逊以交战国必须参战为前提,提出诸多假设。第一个假设是,如果美国要参战,就必须果断行事:内战的规模暗示美国能够部署足够的军事力量。第二个假设是美国参战可能会使战争延长,因为战场上的僵局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挑衅性海上封锁。第三个假设是潜艇对陈旧的海战方式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不亚于此前铁路对各种阻吓大陆团结势力的破坏。44
德国认为潜艇是对英国的海面霸权的一种合理反击,但问题是潜艇很难识别船只、获取战利品或者判定船员的国籍,它们无法以传统封锁战那样的标准行事。因此,它们威胁到了中立国和参战国的贸易,而这正是在此前战争中被坚定捍卫的权利(甚至得到过林肯迟来的支持)。它们威胁到美国对英国、法国的战时出口利益,以及战后贷款的偿还。最糟糕的是,潜艇还让非作战人员死于非命:1915年5月,英国“卢西塔尼亚号”轮船被鱼雷击沉,导致128名美国人丧生,威尔逊差一点儿因此宣战。45
1917年4月2日,威尔逊最终宣战。卢西塔尼亚危机后,德国一度在美国的压力下取消无限制潜艇战,但后来又恢复了这种战术,这正是美国宣战的主因。德国人原先打的算盘是,无限制潜艇战会迫使英国、法国在美国派军到欧洲前就同德国媾和。不过当时威尔逊还是拿不准公众是否会“不管到底有多少美国人在海上丧命”而全力支持参战。46开战还需要更多必备条件,碰巧的是,就在总统宣布开战的前几周,德国人自己送上门了。
在恢复全部潜艇参与战事的同时,德国人向墨西哥发出一项秘密提议:如果美国如期派军至欧洲战场,墨西哥可以在德国(或许还有日本)的帮助下抓住机会重新夺回得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英国情报破译人员截获了电报,并将其透露给华盛顿,威尔逊则将其公之于众。德国的行径已不仅是在破坏美国的中立权利,而且是在危害美国的领土完整,而这更能扰动美国的敏感神经。47
接着在3月,三国协议中的俄国突然发生革命,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看上去俄国将结束专制,未来将成为美国的盟友。威尔逊在其战争咨文中说,正是俄国的变化让他得以空出手来去拥抱让世界“民主不受威胁”这一更为崇高的使命。威尔逊没有说美国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够完成这项任务,48但是他的确是在向世人宣示,美国这个在战争爆发时尚无强权欲望的国家,正成为这场战争的进程、结果和未来的决定性影响力量。正如他在自己第二次就职演讲中所说:“我们不再是乡下人。”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