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和约束

第三章 老师和约束

在与赫勒斯滂海峡和雅典长墙相隔半个世界的中国,对薛西斯一世和伯里克利均一无所知的古代中国人,也在撰就一本关于协调目标与能力的手册。作者孙子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代表多个人,《孙子兵法》可能历经几个世纪才编纂成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孙子兵法》更像《荷马史诗》,而不像希罗多德或修昔底德所著的历史。但希腊史诗和历史描绘的是独特的事件和个体,留待后人从中汲取教益。

相比之下,《孙子兵法》中阐述的是一些适用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的法则,然后将这些法则与受时间和空间约束的实践相结合。因此,《孙子兵法》既不是历史,也不是传记,而是格言、规程和绝对主张的汇编:“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这本书的语言足够直截了当,但战略是什么?“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法大师孙子这样告诉我们。“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并且,更简洁地说,“饵兵勿食”。孙子倒不如借用莎士比亚笔下的波洛尼厄斯之口告诉我们:“既不要向别人借钱,也不要借钱给别人。”或者正如市场营销学的入门教材告诉我们的:“低买高卖。”

而事实是,历史上满眼尽是高价买入,却不得不低价售出的借债者和放债者。他们的行事与自己的原则发生了脱节。他们无法抗拒送上门的“诱饵”。《孙子兵法》中的内容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是锁链,旨在防止这种脱节情况的发生。“夫兵形象水。”孙子接着解释道。如果你攻击敌人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即“避实而击虚”,则“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十一家注孙子兵法》中通过木石的例子说明了杠杆原理:“能用力少而得功多也。”至于诱饵的问题,《十一家注孙子兵法》中则说道:“鱼贪饵而亡,兵贪饵而败。”1

波洛尼厄斯那警示的话语抽象且缥缈,这也是哈姆雷特嘲笑他的原因。

哈姆雷特:你看那边的云彩,像不像一头骆驼?

波洛尼厄斯:说真格的,它真像一头骆驼。

哈姆雷特:还像一只黄鼠狼。

波洛尼厄斯:它拱起了背的样子,真像黄鼠狼。

哈姆雷特:还像一头鲸。

波洛尼厄斯:确实像一头鲸。2

孙子就永远不会这样。他就好像那个在风暴中用风筝、绳子和钥匙引来雷电的人。他的每一句箴言都建立在令人振聋发聩的尖锐现实之上。他将那些显而易见的东西和那些不太显而易见的东西捆束在一起:国家如何在不令自己溃败的前提下打赢战争。

孙子建议,“计利以听”,将帅就应“因利而制权”。这种同义反复的表达方式本身就发挥了锁链的作用,因为他所说的有利的计策本身就需要有利的态势,从而使杠杆作用得以发挥。聪明的领导者会尽力实践这一点。他们会顺风航行,而不是顶风前进。他们会沿着沼泽的边缘探路前进,而不是直接踏入沼泽。他们会避免战斗,除非他们确信自己能打赢。在生活中(如果不是在游戏中),即使是在缺少公平竞争环境的情况下,他们依然会试图从中获益。他们会理解这是无谓的行动,也就是我在海军战争学院的学生们所说的“做无用功”。

孙子警告说,“兵者,国之大事”,因而“不可不察也”。薛西斯一世和亚西比德没有仔细审察,阿尔达班和尼西亚斯则审察过度。孙子在仔细审察之后采取行动,以在最小阻力下取得最大的成效,花费最少的人力和物力,尽快取得成功。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3

但是,那不就意味着你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了解所有情况?当薛西斯一世问出这一问题时,阿尔达班没有回答,但孙子给出了答案。他告诉我们:简单性与复杂性并存,且简单性可以指导我们理解复杂性。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4

没人能预见到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但是,感知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总好过对未来一无所知。孙子通过将有限的法则与多样的实践进行组合,试图获得感知能力(甚至是常识)。他将这种组合用在当下,就像在电子音乐合成器上设置声级,或是在计算机屏幕上设置颜色组合一样。他既保留了狐狸的多样性,又保留了刺猬的目的性。他将不同的观点分别投射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规模上,以便在脑海中同时保存对立的观念。

因此,《孙子兵法》中的领导力就是从复杂性中发现简单性。有些现实情况很容易理解,如同孙子在书中提到的五声、五色和五味:这使我们了解声音、颜色和味道的本质。但当简单的事物进行组合时,就会产生无数复杂的事物。无论我们准备得多么充分,总会有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然而,只要这些事情遵循一定的法则,我们就不至于束手无策。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学会将实践与法则相结合呢?我认为,我们需要拥有优秀的老师,他们教会我们在法则的约束内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