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奥古斯丁写作了《上帝之城》,这部巨著经过多年的创作在他去世前不久完成了。《上帝之城》并不是人们常以为的只讲述天堂和人间的差异,而是穿插着对人间管辖权问题的探讨。用极度简化的语言来说,15即只有一个上帝,也只能有一个恺撒。在人间,人们应效忠于这两者。人们如何平衡对两者的忠诚,决定了其是否能获得永生,但恺撒的要求和上帝的审判反映了当时的环境和确定性因素。意想不到的事情可能并不会让上帝感到惊讶:奥古斯丁足够谦逊,承认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因素无法被人类预料。
因此,人类必须设法掌控未知,因为上帝赋予了人类自由意志(这也许是一项诅咒)。这是人类为原罪付出的代价,但这也给予了人类希望:人类的存在不能毫无意义,人不能只是祈盼反复无常的上帝给予仁慈。因此,确定对恺撒和上帝承担何种义务成为最重大的战略任务,因为它需要将有限的人类能力与获得来生这一无限的抱负相匹配。
不幸的是,《上帝之城》在论述的清晰度上不如《忏悔录》。这是一个结构松散、叙述冗长的文学大部头,一部神学版的《白鲸》。该书中,自转和本轮、天使和恶魔、神话和历史彼此扰攘,没有呈现特定的顺序。因此很难将《上帝之城》作为战略参考书,更别说从中寻求救赎了。奇怪的是,犹如奇迹一般,后世对这部作品断章取义的理解却让奥古斯丁受益。你可以把奥古斯丁散落四处的主题聚合在一起,剔除他加诸其上的限定与离题之论后,这些内容通常方可展现其意义。他的写作风格掩盖了内在逻辑,在论述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尤其如此。16
什么时候基督徒有理由不献上另一侧的脸颊,而是投身战斗,必要时甚至不避杀戮?基督教统治者在捍卫自身统治时,对被统治者可以强加何种义务?如果有可能的话,如何能够在捍卫国家的同时还能使灵魂得到救赎?如果像奥古斯丁所坚持的那样,恺撒的世界是腐败的,而上帝的世界是完美的,那么世人又何苦在人间费力不讨好?在奥古斯丁的答案中(他承认,这些答案本身也并不完美),是什么令其风靡一时,甚至自此影响了世人对“正义战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