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长墙

第二章 长墙

从空中俯瞰,它就像是一根被啃噬得干干净净的大骨头,仿佛是北部奥林匹斯山上的某位神在酒足饭饱之后随手将其丢在了阿提卡南部。它的两端形似关节,一端位于岩石峭壁上,另一端则与水域相接。它的总长度约为6英里,但加上两端的隆起部分之后变为17英里。中间连接处长4英里,仿佛是细得不成比例的小腿骨:倘若将其直立,恐怕都支撑不了其自身的重量。然而,这不是建造它的目的,因为它是长墙,是围绕两个城市建造的最长的围墙。1

长墙完工于公元前457年,连接了东北端的雅典和西南端的比雷埃夫斯。当时的雅典有大约20万居民,与之相比,比雷埃夫斯则显得地广人稀。比雷埃夫斯是雅典人的贸易港口,辐射整个地中海地区,也是雅典海军从事战舰建造、维修和提供补给的基地。23年之前,正是由这支海军组成的“木墙”在萨拉米斯海战中赢得了胜利。这场战役为雅典赢得了在希腊城邦中的霸主地位,而三年之后,当雅典往日的荣耀早已褪去时,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在这座城市的建筑和公共空间中发现了“勃勃生机”,仿佛“在它们的构造中融入了某种永恒的精神和不朽的生命力”。重建后的雅典卫城,仍然残留着被希波战争的战火烧过的痕迹,从岩壁上俯视着雅典的一切,见证着这座城市经历的风风雨雨,时至今日,仍旧如此。

连接雅典和比雷埃夫斯的长墙两边相距约500英尺[1],这一宽度足以容纳人、牲畜、车辆、商品和财宝的双向流动,但又足够窄,可使防御变得可行。墙体很坚固(大约有10英尺厚,25英尺高),但奇怪的是,与其所要保护的城市之雅致相比,长墙未免显得格格不入。石块被笨拙地安放在灰浆之上,破损的石柱凸起,仿若坟墓的碎片残垣。对此,官方的解释是:这是为了使人们走过长墙时就能回想起薛西斯一世侵略雅典的历史。先祖遗迹提醒人们勿忘历史。2

跨过赫勒斯滂海峡的薛西斯一世万事俱备,只缺大战略:既然他的抱负就等同于他的能力,又何须费心使两者相称呢?只有在见识到陆地、海洋、天气、希腊人和希腊神谕的力量之后,他才开始意识到给养稀缺是个问题。他相信自己在任何方面都坚不可摧,所以他没有给自己留任何余地,一往无前。据估计,薛西斯一世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超过900艘三层桨座战船和25万名士兵。3

相比之下,希腊人则一心关注资源的稀缺。波斯帝国的疆域从爱琴海延伸到印度,而希腊只占据了一个崎岖不平的半岛,资源相对分散,权力不易集中。希腊城镇和城邦必须自卫,因为没有万王之王能够为它们提供保护。希腊各城邦之间虽然也有联盟,甚至建立了殖民地,但彼此之间的义务是模糊的,所谓的忠诚往往也不可靠。这导致希腊成为竞争的温床,因而也成为战略的温床。4在薛西斯一世败走之后,希腊的两个城邦崛起。除了都要对症下药解决资源稀缺问题外,这两个城邦存在极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