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11

在我看来,罗斯福对一个专制盟友的预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欧洲民主国家于1940年春相继陷落之时,他却越发自信。在战争爆发时,他承诺会让美国远离战争,但他实际上并未寻求威尔逊的行动中立、认知的公允和情感的克制。他已经与英国和陷落后的法国建立了秘密军事联系。他也早就开始了一项创造工作岗位的军备改良计划。他让民主党在那个夏天“征召”他参与史无前例的第三个任期的竞选——当然这只是走个无关紧要的过场。他欢迎共和党提名的黑马、国际主义者温德尔·威尔基,并与之在秋天展开激烈竞选。1941年1月,就在他第三次宣誓就职的前一天,罗斯福在白宫接见了这位昔日对手,并派他到伦敦执行一项特殊任务。

凭借记忆,罗斯福亲手写下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于1849年出版的诗歌《航船的建造》中的一个段落。

前进吧,国家之船!

前进吧,联邦,坚固而伟大!

带着所有的恐惧,

伴着对未来时日的所有希望,

人类正屏着呼吸紧抓着你的命运!

林肯在内战之初读到这些诗句时说,这首诗是一件“美好的礼物”,“能够鼓动人心”。101现在这些诗句是罗斯福借威尔基之手送给丘吉尔的礼物。102

丘吉尔于8个月前成为英国首相,此时法国即将沦陷,英国即将迎来轰炸,而英语也即将通过业已完善的短波无线电技术获得莎士比亚级别的丰富。在美国人的聆听之下,丘吉尔大声读完这首诗并问自己的国家:“我应该以你之名,向这位伟人,这位拥有1.3亿人口国家的三度民选领袖,交出怎样的答案?”随后,他用一种缓慢、咆哮、令人毛骨悚然的最高声喊道:“给我们工具,我们会完成工作!”103

他和罗斯福一致认为,最重要的工具就是美国国会于1941年3月通过的《租借法案》。该项立法授权美国总统认定的在国防上对美国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获得军事援助。英国是该法案的主要受益国,但是罗斯福坚持不明确指明受益方。评论家抱怨说,这甚至可能让苏联成为援助对象:这似乎不太可能,而反对声也未成气候。罗斯福确实已经从驻柏林使馆得到报告:希特勒将在春天入侵苏联。和丘吉尔确认后,罗斯福给斯大林驻华盛顿的大使发去警告,而至于斯大林是否表达了感激,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此时仍满怀希望的斯大林又签署了一项互不侵犯条约,而这一次的签约对象是日本。

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的入侵震惊了斯大林,并让他付出了高昂且完全可以避免的代价。早有预期的罗斯福和丘吉尔此时却开始思索终极的意识形态分歧:一场与魔鬼的交易。回想起来,威尔逊和劳合·乔治一定会后悔为什么没有在1917年3月之后拿下尼古拉斯二世,毕竟后者还没有那么邪恶。起初被震蒙的斯大林很快清醒过来,并开始按照自己思想的指引寻求他应得的东西:纳粹-苏维埃协议被抛到九霄云外,他现在要接受来自他眼中的魔鬼——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帮助。

罗斯福搁置了对外交和军事的担忧,派遣两名交易高手前往莫斯科,他们是:哈里·霍普金斯——罗斯福未来的“豪斯上校”;W.埃夫里尔·哈里曼——在20世纪20年代高加索地区经营锰矿的铁路大亨。与此同时,戴维斯在总统的要求下匆匆付印了《出使莫斯科》一书。这是一本描述1937—1938年他担任大使时的情况的书籍,书中的内容虽然经过了处理,但阅读者甚众。在通过多个渠道确认斯大林并不打算投降之后,放下心来的罗斯福于1941年11月7日这一天宣布,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安全于美国安全有着至关重要之意义——这一天正是十月革命的24周年纪念日,而就在一个月后,日本偷袭了珍珠港。截至此时,发生的事情如此之多,却几乎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