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前言

上篇 与共和国砥砺同行

第一章 敢于竞争 善于转化

华中工学院建校工程已开工

成长中的华中工学院

他们在这里是主力军——华中工学院访问记之一

为了教好先要学好——华中工学院访问记之二

把科学研究放在重要位置上——华中工学院访问记之三

爱才者——记华中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朱九思

·(一)·

·(二)·

·(三)·

·(四)·

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华中工学院近年来发生五大变化

校园播种者——记全国十佳“校长杯”获得者黄树槐

抓住机遇开展国际合作华中理工大学大步闯世界

华中理工大学进入“不惑之年”

华中理工大学开办文科居全国同类大学之冠

稳定规模 调整结构 提高质量华中理工大学走内涵发展道路

建立宽口径培养模式——访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

喻家山麓展宏图——记华中理工大学

改革求发展 实力是根本——访华中理工大学新任校长周济

同济医大推出综合改革方案

沧海变桑田 妙手共回春——同济医科大学与德国交流纪实

·追溯百年历史 缅怀德国导师·

·中德校际合作 孕育硕果累累·

·中德市级合作 从医学到经贸·

同济医科大学辉煌九十载——访同济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刘树茂教授

·重视人才出硕果·

·医德教育不放松·

·创国际名牌大学·

同济医科大学育才四万江泽民李鹏李岚清为学校90华诞题词

医科大学必须更重“德”——访同济医科大学新任党委书记黄光英

高校发展的优势在于创新——访武汉城建学院院长丁烈云教授

第二章 筑巢引凤 夯实师资

华中工学院大批师资茁壮成长建校十年教师由二百多名发展到一千一百名

华中工学院党委调动教师积极性

·信任和依靠知识分子·

·帮助教师进修,提高业务水平·

·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

华中理工大学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

华中理工大学缘何形成院士群

·一则笑话与两幢院士楼·

·超常规措施培养院士·

·四下合肥请潘垣·

·“院士群”效应·

栽下梧桐树 为引凤凰来同济医大用政策稳定教师队伍

母爱情 游子心——同济医科大学关心扶植留学生

第三章 教学改革 哺育英才

学好基础课 攀登技术高峰华中工学院采取措施加强基础课教学

华工首次授予研究生博士学位

华中理工大学改革研究生教育校企联合培养 学士硕士连读 硕士博士连通

华中理工大学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

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对话——记华中理工大学的人文教育

·人文讲座带动“人文工程”·

·“教育青年一代如何做人”·

·升腾着希望的文化绿洲·

华中理工大学导师制助本科生成才

华中理工大学宽口径育人探新路规划十大系列课程 完成项目近两百

“学在华工”不虚传

华中理工大学将素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开门办学同改变农村医疗卫生面貌相结合武汉医学院“教育革命”深入发展

听一听看一看 不如自己动手干同济医大在实践中培养人才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同济医大教学改革形成特色

九年“开发”七种模式同济医大七年制教育办出特色

实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机制武汉城建学院大力加强学风建设

武汉城建学院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特色17支大学生服务队为基层完成30余项建筑设计

第四章 潜心科研 勇于创造

华中工学院附属工厂教职工制成竹木质离心机

激光“学会”绘图了华中理工大学激光技术国家实验室创两项“国内第一”

华中理工大学研制出高韧性易切削塑料模具钢

华中理工大学完成图形智能化识别与输入系统

为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作贡献洁净煤技术获重要成果

我国首栋叠层橡胶隔震楼动工

创新之路——EIM-601大型程控交换机开发纪实

·果断的决策·

·崭新的机制·

·艰苦的攻关·

·策马再扬鞭·

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外存储系统国家实验室研究成果通过鉴定快速多盘并发存储技术有新突破

我国再获大学领先奖华中理工大学CIMS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补体遗传学研究跻身世界前列

同济医大攻克一项世界性医药难题牛黄体外培育在汉获得成功

同济医科大学科研成果累累获奖数居部属院校第三名

在全国同类学科中独领风骚同济医大扛起环境卫生学国家队大旗

锥形抽气三通日前研制成功

第五章 产学结合 驱动发展

赵学田创造了“机械工人速成看图法”

既解决了生产问题 又提高了工作能力华中工学院下厂采集研究课题

华中理工大学为企业雪中送炭13种新型模具钢使几百家工厂受益

华中理工大学与企业合作发挥自身优势推进技术进步

发挥技术人才优势华中理工大学催生激光大产业

小地盘走向大区域华中理工大学发展触角伸向“六省二区”

从构建校内“产学研”起步——华中理工大学探索产学研协调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一·

·二·

·三·

产业发展 学科兴旺——华中理工大学探索产学研协调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产业出活力 教学上水平——华中理工大学探索产学研协调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同济医科大学走“产学结合”新路

协和医院攻克一项世界难题用细胞疗法医治难治性急性白血病获一例成功

亚洲第一例——记同济医院整块原位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术

梨园医院成功抢救一位巨大消化道溃疡台胞

中篇 在融合中跨越发展

第六章 汇流相彰 融合奋进

四部一省共建华中科技大学

天高任鸟飞——华中科技大学在融合中向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迈进

·志当存高远:办学思路成为凝聚人心的旗帜·

·快刀斩乱麻:人心不散,工作不断,秩序不乱·

·实质性融合:关键的几个“大手笔”·

·品牌价值不减:实现招生就业双丰收·

·两个难剃的头一起剃:机关体制改革和教育职员制试点同步进行·

从变化看“合并”——华中科技大学合校两年的启示(上)

·从数字看变化·

·青年教师决定未来·

·用特殊政策引进特殊人才·

从变化看“合并”——华中科技大学合校两年的启示(下)

·综合化优势与复合型人才·

·国际化的突破口:双语教学·

·校园更美 设施更新更齐·

发展要有新思路——访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朱玉泉

明德厚学 求是创新——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樊明武

在共和国旗帜下成长——华中科技大学努力向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目标迈进

·在新中国的朝阳中诞生,为新中国建功立业·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腾飞,以贡献求发展·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世纪创造新的辉煌·

突出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创新纪实(之一)

·“广积人”:一项影响深远的人才储备战略·

·实施“人才兴校”战略:让大学拥有更多大师·

·一流的“人才军团”:学校创一流的加速器·

·以师为贵:利益分配的天平永远向教师倾斜·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创新纪实(之二)

·办大学就是要办一个氛围·

·独树一帜的“人文工程”·

·科学人文 相融相通·

科研走在教学前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创新纪实(之三)

·科研是“源” 教学是“流”·

·打团体赛 拿大项目 夺团体冠军·

·有所为有所不为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打造大科研平台 到世界舞台去竞争·

育人为本 学研产三足鼎立——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创新纪实(之四)

·校内“学研产”:利用学科优势发展重点企业·

·社会“学研产”: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

·国际“学研产”:科研再添实力 产业更显活力·

后勤社会化改革:从“包袱”到“财富”——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创新纪实(之五)

·营造环境:开创一个全新天地·

·转换机制:市场化的体制呼唤市场化的机制·

·开拓市场:后勤“航母”乘风破浪正当时·

走有特色的综合化发展之路——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创新纪实(之六)

·综合化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

·用一流的学科向一流大学发起冲刺·

·构建跨学科的大科学平台·

尽力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

·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改革需要良好的教育生态·

·需要激发年轻人的创业激情·

与祖国同舟 与人民共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百年发展纪实

·信念笃定:在风雨飘摇中济世自强·

·勇挑重担:在冉冉朝阳中建功立业·

·意气风发:在滚滚春潮中铸造辉煌·

·责任以行:在百舸竞渡中追求卓越·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华中科技大学创新教育激发活力

第七章 党旗领航 笃行致远

习近平在华中科大调研时勉励大学生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中砥砺品质

华中科大把党支部建在班上——一百二十七个本科班和一百二十三个研究生班建立党支部

创新党建模式 助力学科发展——华中科技大学基层党建工作纪实

·创新支部设置 助推学科发展·

·实施支部共建 促进学科交叉·

·充实组织生活 砥砺学科队伍·

“象牙塔”里党旗红——华中科技大学党建工作纪实

·党旗领航·

·创先争优·

听一次课 住一回宿舍 谈一次心 解决一个问题华中科大“四个一”活动温暖师生心

华中科大加强党建促发展新生申请入党占九成 毕业生就业率超九成

生命的最后一跃——追记舍己救人的优秀大学生胡吉伟

“我给爸妈洗洗脚”

·父母为我操碎心,我为父母做什么?·

·学生的身心健康离不开心与心的交流·

·洗的是一双脚,温暖的却是两代人的心·

华中科技大学学子: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

·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们英勇捐躯,家人却未能收到正式的通知——半个多世纪前的阵亡通知书,引发一场爱心追寻·

·擦去家族碑上的尘土,赫然露出烈士王德喜的名字——几经周折,烈士的家终于找到了·

·寻访萧汗弼烈士的线索断了,但同学们的心灵依然受到震撼——一些烈士的亲属仍未找到,寻访之路却没有结束·

华中科大学子“衣援西部”

第八章 教育创新 育人为本

从校园文化入手拓宽育人渠道——华中科大营造高品位人文氛围滋润学生心灵

有吸引力就有掌声华中科大政治思想教学创新不断

·有听头,有嚼头,课堂方能吸引力十足·

·有需求,有营养,学生方能真懂真信·

·有创新,有规范,教育方能坚持方向·

育人为本 创新是魂 责任以行——华中科大倾力打造一流教学

·多元化培养体系·

·学生在专业间“自由流通”·

·精品课程“唱主角”·

·海选魅力教师·

·推进责任教育·

华中科大:建“磁场”吸引大学生创新实践

·创新理念指导创造性人才培养实践·

·拓展基地吸引学生开展创新实践·

·依托项目引导学生进入科研前台·

美誉是这样凝成的——“学在华中科大”解读

·一种习惯:敢于竞争 勇于创新·

·一份坚持:勤于“主动”注重“实践”·

·一面旗帜:科学人文 比翼齐飞·

在实践创新中培养人才——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工作略记

·以办学理念为指导,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路·

·以主题实践为课堂,升华大学生责任教育·

学生是最好的“名片”——看华中科技大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启明学院:培养模式的“试验田”·

·联创团队:业界精英的“孵化站”·

·“宏思维”:人才评价的“新标准”·

华中科大孵化大学生创业团队

华中科大确定“教授上讲台”制度院士纷纷为本科生授课

46种教材列入“国家级”华中科大入选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五

华中科大学子获温度传感器设计冠军

名师“挂牌上岗”名课免费上网华中科大打造150门“精品课程”

华中科技大学教改:60名本科生直接攻博

招聘“病人”用于教学华科大同济医学院教改与国际接轨

转专业不考试不交费 选择更为自由合理华中科大学生4年可两次换专业

创新潜能在实践中尽情释放——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学生的科研之路

·一边上课学习,一边真刀真枪搞科研·

·学生管学生,本科生也能做科研主角·

·从“第二课堂”向“第一课堂”渗透·

华中科大启动创新研究院建设

华中科大锻造特色讲座科学与人文两翼齐飞

华中科技大学:5位院士2位名师共上一门课

华中科大教学实施“一票否决”

第九章 人才荟聚 荣校兴校

为了建设国际一流学科——华中科技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纪实

·跨越式的“学科跳远”·

·学科大树添新枝·

·大师大课题大梯队·

超常规引进重量级人才——华中科大备两亿重金聘百名栋梁

教师:人才兴校的第一资源——华中科技大学实施“人才兴校战略”纪实

·“广积人”:让大学拥有更多大师·

·“以师为贵”:他们是学校办学的主体·

·师兴校兴:“人才军团”开足马力·

“同济现象”背后——看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人才强院

·“同济现象”引人注目·

·顶尖人才决定整体高度·

·引才和用才的奥秘·

·构建人才梯队·

引才大手笔

·飞来飞去直通“世界前沿”·

·将“软肋”变成英才机遇·

·成建制引进学科团队·

·人才争夺没有句号·

磁力何在——解读同济医院“海归”群

·(一)·

·(二)·

·(三)·

推翻美国专家的三峡坝址方案刘广润选定三斗坪

干一行精一行——记华中科大熊有伦院士

程时杰:为大电网“保驾护航”

·今天的成绩源于昨天的坚持·

·理论研究要甘于坐冷板凳·

·将更多的机会留给青年人·

当代“医圣”——追记裘法祖院士

·“要划破两张纸,下面的第三张一定完好”·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医学要有人的温度,要温暖病人”·

千里马摇身变伯乐——从一位青年学者归国看华中科大的人才引进

·为人才专门搭建舞台·

·五年坚持得“骏马”·

·当好团队发展领头羊·

甘守寂寞段正澄年逾古稀当院士

生命写就的精彩人生——追记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原院长陈立亮教授

·治学,潜心的投入·

·人梯,奉献的精神·

·师道,爱的“直通车”·

·生死,从容的力量·

张培刚对发展经济学的开创性贡献

·当之无愧的发展经济学先驱·

·独树一帜的工业化理论·

·科学系统的工农业相互关系学说·

第十章 科学研究 瞄准前沿

开辟学科新方向 勇立潮头重创新——华中科技大学“211工程”建设侧记

·国内外联合共建 自筹资金3亿元·

·跨校门国门联合 兵团作战出效益·

·重创新育人为本 学研产三足鼎立·

与建国际知名大学相适应华中科大制定文科起飞计划

形成高科技产业链 推动资源整合共享华中科大优势特色学科提升竞争力

心源性猝死研究又有进展中国人相关基因新突变点被发现

国内第一部《药物毒理学》出版

华中科大克隆出新的血管生成因子

杨叔子领衔弘扬民族精神海内外众多机构参与课题研究

中国教育科研网格支撑平台开发成功

瞬间洞穿10厘米耐火砖我国气体激光器实现重大“突破”

45万字《方言笺疏》搬进了计算机古籍研究告别“卡片时代”

解密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一·

·二·

·三·

填补我国高端医疗设备空白磁场刺激器在华科大诞生

同济医学院追击矽肺20年研究7万余名工人 建起全球最大队列

华中科大成立国家纳米药物工程研究中心

华中科大快速预报雷电灾害项目启动

83特斯拉!我国脉冲磁场强度进三甲

第十一章 应用领先 服务社会

光谷的龙头——华中科技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扫描

·科研的“聚宝盆”·

·教学科研和产业良性循环·

华中科大全方位参与区域经济建设

·高科技成果“助力”三峡工程·

·深层次服务“助推”湖北经济·

·全方位参与10省区经济建设·

依托大项目大企业 完善技术创新链 建设大学科技园华中科大产学研交出高水平“论文”

助舞龙头——华中科技大学“产业群”提升武汉城市圈纪实

中国造胰岛素口腔喷剂获准进入临床试验

情倾三峡功永存——华中科大支援三峡工程建设纪实

·82岁长者的三峡情·

·三峡物料“大管家”攻克世界级难题·

·“能工巧匠”为三峡省钱过3亿·

·关注三峡百万移民问题·

·谱写水利工程医学新篇章·

构建中南部科技“发动机”华中科大科研优势源源释放

华中科大携手百家名企共促科技创新

“分而治之”降伏巨大脑瘤武汉“协和”突破伽马刀治疗禁区

协和医院成功实施新生患儿大动脉转位手术

同济医院基因疗法另辟蹊径恶性脑瘤基因治疗取得新突破

科技抗非显身手——同济专家在抗击非典一线挑大梁

我省首家老年病医院在梨园医院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