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创团队:业界精英的“孵化站”·
2007年8月10日下午,在韩国首尔华克山庄大酒店会议大厅中,微软“创新杯”全球总决赛盛大的颁奖典礼正在举行。
领奖台左边的大屏幕上,一个个镜头像过山车一样急速闪过。当画面定格在“IT Challenge”(IT个人挑战项目)画面上时,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这是一个分量极重的奖项,预示着又一位IT精英的诞生。
当主持人宣布,一等奖获得者是来自中国的“China Zhifeng Chen(陈志峰)”时,全场顿时掌声雷动。陈志峰的校长李培根更是激动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我很为陈志峰感到自豪!要知道,他才是一个大二学生,不是学计算机而是环境工程给排水专业的学生。”
“直到我站到领奖台上的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代表的是中国,我们也能改变世界!”对于当年的那一幕,斯文腼腆的陈志峰至今记忆犹新。那一次,他还获得了8000美元的奖金。
陈志峰的“梦想之舟”启航于华中科技大学校园里赫赫有名的“联创团队”。这个创建于2000年6月的学生团队,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十个年头。
联创团队的运行,带有极强的“民间化”特点。新成员“入团”,有一套规范的程序:团队会安排资深队员对其进行为期3个月的培训,主要是传授团队的学习方法,帮助新队员找到学习的“乐趣”;然后,根据其综合表现决定其能否正式加入团队;入队之后的学习则由其在项目小组中自主进行。
在联创,一个项目小组也就是一个合作学习团队。小组内分工明确,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专长承担相应的任务,组员之间优势互补、协同作战。如果遇到重大赛事,由队员们民主投票决定参赛人选,学习创新的能力是唯一的标准。
“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催生了无穷的创新动力,也“制造”了一批“业界精英”:“联创团队”创始人之一的刘铁锋,同时收到了微软亚洲工程院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聘任书;队员李森荣获微软“最有价值专家”称号,全国仅有234位;申林与队友设计出基于移动数据采集终端的在线诊断系统,能使医生远程快捷地对小儿肺炎进行听诊和判断……在十年庆典之际,联创团队已经拥有了三家创业公司,许多成员毕业后直接加盟旗下公司。
2006年,受“联创团队”启发而组建的“基于项目的专业教育试点班”正式开班。与此同时,湖北省教学改革基金项目“基于项目的专业教育试点”也正式启动,教育部更是明文将此纳入“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这个被称为“种子班”的新鲜事物,成为华中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又一“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