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项目引导学生进入科研前台·
“我们的‘农家空调’见报后,接到许多咨询电话,有厂家,有农民,还有一个电话来自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3月27日,华中科大建规学院的刘小虎副教授高兴地介绍说。
利用农村一家一户的水井建造冬暖夏凉的空调,这是该院刘冕等5名本科生在刘小虎副教授指导下完成的一项实用研究项目。它的题目叫做“小型同井回灌地源环保住宅空调”。2006年,他们在为一个乡村进行新农村规划的过程中,发现该村水井较多,可以利用,于是突发奇想:利用井水冬暖夏凉的特性,在冬天抽取温度高于室温的地下水,和房间中温度较低的空气交换热量,使室内气温升高;夏天,井水温度低于室温,和房间交换热量之后,房间就变得舒爽怡人;而抽出来的水在循环一圈后,再回灌到水井里。这样既调节了室内温度和湿度,又不会对居民用水造成任何问题。2006年9月,他们居然在武汉市洪山区青菱乡横堤村一户村民家中真的完成了这项“自主选题”的科研项目。根据该年9月17日的测量数据显示,该空调系统能提供4000W以上的热交换功率(通常家用两匹空调的换热功率为3500W);系统比传统空调运行效率高出40%左右,节约能源和运行费用约40%。
在华中科大,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学校组织下,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到实际科研工作中来,形成了依托基地、借助项目吸引本科生从事科研工作的良好传统和氛围。仅该校设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近3年来就已投入240万元,支持学生创新科技项目54项。
在该校电信系刘玉教授2002年组建的“基于导师制的本科人才孵化站”——Dian团队里,本科生挑起了科研大梁,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项目研究与开发。该团队以科研项目为牵引,以培养科技团队的领军人物为目标,每年吸引近100名学生参加活动,科研经费由2002年的3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100万元,团队每年都有数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
电子系江建军教授开展的“团队式研究型教学法及实践探索”,以国家基金项目为牵引,将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按4至6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学术团队,利用网络开展电子学科的合作实验、课程设计和课外拓展,让学生课内课外成了独立研究的“小学者”。截至目前,已有1500多名学生先后参与其中,完成研究论文20多篇,研究报告105篇,仅2003级学生中就有5篇论文被《功能材料》《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无机材料学报》等EI、SCI收录的期刊录用。
在“主动学习、主动实践”氛围中,华中科大的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03年,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7个一等奖,并夺得最高奖“索尼杯”。
2004年,获得“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金奖,获得第五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队列表演赛冠军。
2005年,又获12个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一等奖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一;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瑞天杯”人居环境设计大赛优秀奖;获得首届“花旗杯”科技应用大赛冠军。
2006年,获全国大学生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获一等奖数及获奖总数均居国内高校之首;学生发表SCI收录论文9篇、EI收录论文17篇。
今年3月刚从该校电信系硕士毕业离校的萧奋洛,被该校师生誉为“获奖专业户”。从本科到研究生,他获得过2个全国冠军、2个全国一等奖和1个全国季军,还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9篇嵌入式系统方面的学术论文。他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为自己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土壤”,是基地宽松、开放的氛围让他有了自由发挥、顺利发展的空间。
(《科技日报》2007年3月29日 作者:黄志明 贺妮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