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的“学科跳远”·

·跨越式的“学科跳远”·

作为一所办学历史较短、学术及文化积淀不深的高校,如何才能企及世界学术的最前沿?华中科大选择了跨越式的“学科跳远”。

30岁的徐涛教授,今年9月被华中科大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近10年来,徐涛一直在从事的细胞分泌的分子机制研究,使人类能深入了解细胞的生命活动机理和规律,这正是当今神经科学的国际前沿。1994年,徐涛攻读原华工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由康华光教授和韩济生院士一起指导。1995年,他受邀请到世界著名的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进行研究,在导师Neher(1991年诺贝尔奖得主)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并于1997—1999年进行博士后研究。1999年,徐涛又来到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理与生物物理系继续深造,其导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神经科学界的领袖之一Bertil-Hille。

1999年10月11日,徐涛收到了一封来自母校的纳贤信。华中科大校党委副书记刘献君在信中这样写道:“我校的生命学科基础比较好,非常需要你这样的学术带头人。学校一定会创造最好的条件,使你能安心工作……”看罢来信,徐涛喃喃自语:“搞生命科学研究需要光学、电子等工学研究配套,国外不一定有合作的机会,而母校已具备很好的工科、医科背景。如果利用工程手段去解决医学、生物科学的问题,就很有可能在生命学科取得重大突破。”他的心早已飞回了祖国,飞回了母校。

今年6月,徐涛和爱妻一同回国,担任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学校已经投入100万元为他建起了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实验室,还配备了10多人的科研队伍。目前,徐涛主持着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杰出青年基金。他的研究扩展到细胞跨膜信号传导、神经信号传导等6个国际神经学科的前沿。获悉徐涛的科研成就,远在美国的导师Bertil-Hille院士毫不掩饰地预言,“徐涛将是中国神经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

生物医学光子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中大脑功能的近红外光学成像检测研究是热点之一。有关的光子学检测技术与信息提取方法,可以推广应用到环境生物医学领域的很多方面。

1999年上岗的特聘教授骆清铭,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他研制的“大脑功能光学成像仪”申请了美国和欧洲专利。1997年骆清铭婉拒世界著名生物医学光子学专家Chance博士的挽留,毅然归国,担任了华中科大生命科学院副院长。他说:“虽然学校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比不上美国,但国内的生物医学光子学还是一片处女地,这里有我的事业。”骆清铭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所,面积1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800多万元。骆清铭现在主持的课题经费达200多万元。今年,以该所为主体,联合校内相关研究方向,争取到了教育部生物医学光子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有关脑功能光学成像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非线性与复杂系统研究是当今世界控制科学的重要前沿之一,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处于同一起跑线。1999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美国杜克大学留学归来的王华博士和关治洪教授、方华京教授、王永骥教授等扯起了这面大旗。10月17日,在王华和其他教授的“张罗”下,全国首家“非线性与复杂系统研究中心”在华中科大安了家。该中心由来自中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30多名中青年教授共同组成了开放式、国际化的研究中心。该中心主要致力于非线性系统建模与控制理论在信息、能源、军事、生命、环境等多个交叉学科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