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化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
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物种组成了有机联系的生物链,形成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而在高校中,往往由于学科单一,无法相互影响、渗透,也就难以实现学科的生态平衡。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作为一所纯工科的院校,原华中工学院党委深刻地认识到,理工文管等学科“分家办学”造成的单科性大学的局面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发展壮大的瓶颈!
1977年10月,华中工学院党委专门给邓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提出,必须改变照搬苏联、理工分家的学科模式。
1979年的春天,一群穿着中山装的中国人走进了世界著名学府——麻省理工学院,其中就有华中工学院的负责人朱九思。不久,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出现在加拿大和日本的一些重点大学。通过考察这些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历史和现状,朱九思等人认识到:世界一流大学都经历过从单科性、多科性到综合性的发展过程;世界一流大学几乎都是综合性大学。因此,综合化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
方向明确后,华中工学院在朱九思的带领下,在国内高校率先开始了创办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的改革。1980年,他们提出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在10年内把学院办成理工文管等学科相结合、教学和科学研究并重的综合大学。
那时要新增学科门类,高校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华中工学院就采取了迂回办法。例如为了建立中文系,该校就先办中国语言研究所,因为研究所不用上级批,可以招收研究生。后来,依托中国语言研究所,该校办起了《语言研究》刊物,此后又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文系最终还是被原国家教委批准创办了。
就这样采取灵活、迂回的策略,经过持续四五年不懈的努力,华中工学院于上世纪80年代初,先后建立了理科的数学系、物理系和化学系,文科的中文系、新闻系、社会学系、外语系。学校开始向一所综合性大学迈进。
此后,华中理工大学(组建华中科技大学的高校之一)历任校领导都非常注重多学科的综合化发展,强调有特色的综合化。
黄树槐担任校长期间,进一步提出“狠抓学科建设,异军突起、出奇制胜”的办学思路,使得学校的学科门类不断增加。杨叔子院士担任校长期间,大力倡导“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人文社会科学在与理工等学科的交融中获得了长足发展。1994年,学校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率先设立文学院,当时的《长江日报》称,“华中理工大学拥有文科硕士点8个,本科专业8个,开办文科居全国同类大学之冠”。
周济院士担任校长期间,在学科发展中提倡“有所为、有所不为”,注重选择学科突破口、凝练学科方向,以优势学科带动学科群体实力的增强。如在“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中,该校明确了建设六大学科群和若干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点的任务。广大教师紧跟国际学科前沿,学、研、产紧密结合,组建多学科学术群体,以大师带动学科发展,实行大兵团作战,取得了不少“顶天立地”的科研成果。一时间,学科建设形成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局面,学校也进入超常规发展的新阶段。
樊明武院士任校长后,大力倡导“以课题带动学科”,以国际合作快速提升学科实力、优化学科结构,使得学校的学科建设进入均衡发展阶段。今年9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华中科大新增博士点33个,其中新增哲学、数量经济学、新闻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5个文科博士点,这样起步较晚的文科,其博士点由建校之初的0个一跃成为8个。土木、环境、建筑等学科新增一批博士点后,工科进入平衡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