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世纪创造新的辉煌·
2000年5月26日,根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决定,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组建成为华中科技大学。新世纪伊始,华中科技大学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战略规划》《学科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确立了建设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的大学,以一流的工科、一流的医科、具有特色的理科和文科,跻身于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行列的宏伟奋斗目标。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来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进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实施了机关改革和教育职员制试点,全校原有管理干部1572人,改革后定编929人,精减了41%。开展教师聘任制改革,试行人员有进有出、职务有上有下、遇有升有降的用人机制。推行人事代理制,新进教师、管理人员的人事关系及档案由指定的人才交流中心代理。启动管理人员出国培训措施。
超常规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出台了一套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硬举措,包括特聘教授聘任办法,学校在部分特色学科设置150个特聘教授岗位。聘请大师挂帅主持学科建设,以事业留人,以环境留人,营造人才引进工作的“雪球效应”。
构筑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和全英语教学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性人才成长的环境。对拔尖人才实行特殊培养,设置本硕博打通培养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电类提高班、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
按国际水准推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全力实施“新世纪学科建设工程”,坚持突出特色、重点突破、综合集成的学科建设方针,提高整体攻关和突破能力。全力搭建国际学术舞台,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组织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努力创造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在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
实施“无污染校园”建设,努力建设无学术污染、无信用污染、无环境污染的校园。引导师生自觉营造适应世界一流大学规范的治学、育人、为社会服务的心理氛围。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配套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优化办学资源,美化校园环境。
合并出优势,同心铸辉煌。3年多来,华中科技大学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学科和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布局更加完善,实力大幅增强。新增史学学科,形成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10大门类;硕士学科点由124个增至200个,博士学科点由67个增至1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由13个增至17个,国家重点学科由6个增至15个。一批传统、新兴的学科继续保持着强劲的上升势头,文、理科获得长足发展。院士增至15人,博导由330人增至510余人,教授由700余人增至970余人。人才引进的“雪球”越滚越大。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学历结构明显改善。
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国内外一致肯定。全日制在校学生由33000人增至42000余人,其中研究生由4900多人增至10200余人。本科生多次在国际国内设计、发明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或冠军。
科学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医疗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3年来,新增科研课题3320余项(不含国防项目),获各类科技奖201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12项。科研经费由1999年原三所学校总计1.9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3.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正朝着规范化、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为学校的资产增值、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作出积极贡献。
校园面貌日新月异,校园公共服务支撑条件不断改善。校园总面积达7000多亩,另有大学科技园1000亩。图书馆、校园网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校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朝气蓬勃的华中科技大学,正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明德、厚学、求是、创新”,在共和国旗帜的引导下,朝着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大步迈进!
(《人民日报》2003年9月28日 作者:杜若原 周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