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医大攻克一项世界性医药难题牛黄体外培育在汉获得成功

同济医大攻克一项世界性医药难题牛黄体外培育在汉获得成功

人工培育牛黄这一世界性医药难题在武汉得到解决。

同济医科大学发明的国家一类新药——体外培育牛黄,12日通过卫生部专家评审。这是建国以来我省研制的第一种国家一类新药。

牛黄是我国传统中药,具有豁痰、清热解毒、清心开窍和凉肝息风的重要作用,围绕牛黄开发的“安宫牛黄丸”“牛仔癀”等中成药,出口到世界20多个国家,每年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

但是,千百年来,牛黄一直靠宰牛取得。因为牛黄即为牛的胆结石,而牛患胆结石的几率只有千分之一二,故民间素有“千金易得,牛黄难求”之说,牛黄的价格一直高于黄金。

牛黄的珍贵与稀有,限制了它在临床中的广泛使用。现在普遍使用的人工牛黄粉,实为胆酸、微外胆红素与淀粉混合而成,与天然牛黄的疗效相去甚远。中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医药专家都在探索人工培育牛黄的途径。

同济医科大学裘法祖、蔡红姣、杜佐华等教授,经过5年攻关,终于在胆结石形成机理上获得重大突破,首先在体外培育出人的胆结石,尔后乘胜追击,一举取得牛胆结石(即牛黄)体外培育的成功。在武汉生化制药厂的资助下,几位发明者又迅速完成了成果向国家新药的转化。

由于国家一类新药必须是世界首创的成果,卫生部对这项新药进行了多次严格的评审。经专家鉴定,同济医大体外培育的牛黄在形态、药理、电子显微镜结构等方面,均与天然牛黄无异。多个医院的临床试验也证实,体外培育牛黄与天然牛黄疗效相当。

卫生部药政司专家欣喜为之命名:体外培育牛黄。

牛黄体外培育的成功,可望结束我国牛黄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img《武汉晚报》1996年11月19日 作者:陈志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