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环境:开创一个全新天地·
华中科大党委书记朱玉泉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独到的认识。他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高等学校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受益者,学校有责任为后勤社会化改革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因此,学校党委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放在首位,并继而在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方面下功夫,为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变化是从1998年开始的。
当时,在国家机关精简机构的大背景下,面对高校扩大招生的战略布局,学校党委把目光锁定在后勤改革上。
长期以来,和全国很多高校一样,后勤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个大包袱:人员臃肿,效率低下。总务处、膳食处、设备处、外事处、劳动服务公司等多个单位都在办后勤,这些单位“各吹各的号”,力量分散,重复投资,无序竞争。1998年,学校后勤部门账面亏损额高达500万元。
校领导朱玉泉、周济深知学校后勤体制的弊端。他们看到,随着高校教职工收入的逐年提高,潜在的巨大市场使得把高校后勤产业建成“朝阳产业”成为可能。学校后勤是资源,不是包袱,应该让学校后勤走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路子。
1998年6月,伴随一场声势浩大的“攻坚战”,学校对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按照管理职能与经营职能相分离的原则,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实行归口管理、专业化管理、集中管理,成立了华中科技大学后勤集团。
通过“脱胎换骨”式的体制大变革,学校建立了以10大中心对应开发和服务10大市场的后勤管理体系,形成了大生产、大经营、大服务、小核算的后勤大归口管理新局面。
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一流的人才,决不能建设一流的高校后勤。
为此,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学校特别重视加强后勤集团的领导班子建设,并抽调了一批年富力强,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年轻同志进入集团领导班子,使之成为该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高效率的决策机构。同时,在中心层干部的选拔上,学校允许后勤集团在机关各部门负责人招聘之前先行一步,给其最大的人才挑选空间。目前,后勤集团拥有博士6人、硕士13人、本科生35人、专科生121人,管理队伍的素质与知识结构得到了极大改善。
同时,为了促使后勤集团实现从传统事业型管理向现代企业型管理的转变,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后勤“政策特区”,实施“政策松绑”,让它在财务政策上享受较大的自主权,其所有的赢利全部用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