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腾飞,以贡献求发展·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合校前的三所高校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实现了综合实力的腾飞,迅速奠定了自己在中国高等教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医疗卫生服务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腾飞,源于取法乎上,勇创一流的雄心壮志!
在改革开放的沸腾年代,三所学校解放思想,拼搏进取,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原华中理工大学党委审时度势,率先在国内高校进行学科结构改革,由单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变,并在1980年提出:10年之内把学院办成理、工、文科和管理学科相结合,教学和科研并重的综合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的历届领导班子创新教育理念,提出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不断进取,使年轻的学校很快跻身于全国重点大学的行列。
腾飞,源于善抓机遇,发展自己,增强实力。
腾飞,要有人才!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原华中理工大学就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开始“广积人”,在采取脱产进修、培训、公派留学等各种措施全面改善校内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不拘一格地从全国各地引进600多名各学科建设急需的人才。到2000年合校前,三所学校已有院士11人,教师4000余人,其中教授700余人。
腾飞,要上水平!1978年,原华中理工大学就提出了“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的前面”的口号。学校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开始激光技术研究,研究的CO2激光器,其单位放电长度的激光输出功率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原同济医科大学一直瞄准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进行科学研究。外科学(普外·器官移植)是国内最早建立的普外·器官移植学科之一,其器官移植研究大部分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脾移植达国际领先水平。仅90年代以来,三校就完成科研课题3000多项,获国家科技奖9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奖700多项。
腾飞,源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服务社会才能生存,贡献社会才能发展!
20多年来,三所学校坚持育人为本,从严治校,培养优良校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输送了近10万高层次人才。
三所学校十分重视用科技的力量服务国家和社会,造福人民。从抗震救灾到抗洪救灾和地方病、流行病的研究防治,从医学基础研究、医疗技术的创新突破到为国家重大工程立项前的环境医学影响评价,原同济医科大学都作出重要贡献。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服务更是华中理工大学的一个鲜明的办学特色,参与了三峡工程建设的100多个科研项目。他们参与研究的EIM-601大型程控交换机通过了国家鉴定,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被称为振奋民族精神的大程控。
20多年来,三所高校的实力不断增强:办学规模得到稳步扩大,学科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连年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校园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得到极大改善,后勤社会化运作模式成为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典范,校园环境进一步美化,产业成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特别是借国家“211工程”建设之东风,建成了一批实力强劲的重点学科。
1993年和1997年,江泽民同志先后为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题词:“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建设第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坚持严谨治学优良传统,培养优秀医药卫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