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大课题大梯队·

·大师大课题大梯队·

“开科研‘夫妻店’和‘小作坊’是干不出大事业的!”校长周济多次在全校教师大会上阐述这种观点。建设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学科,呼唤“团队精神”。

“有了‘大师’扛旗,我系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该校电力系党总支书记张国德向记者饶有兴趣地谈起了该系大搞团队攻关的事。

潘垣院士是我国从事核聚变研究和脉冲电源技术研究的主要开拓者。1998年,校领导四顾茅庐、诚恳相邀,潘垣“出山”后担任了能源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潘垣院士调进电力系后,成为学科建设的“旗手”,提出了电力系今后10~20年的发展方向,即争取超导电力新技术、大功率脉冲技术、等离子技术等3个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并为申报“973”课题而努力。

于是,几个分支学科的学者也相继聚拢过来,拧成了一股绳。受聘于日本琉球大学的唐跃进博士,了解到潘垣在搞“超导电力”研究,再也坐不住了。1999年5月,他放弃了优厚待遇,携妻女回校,被任命为超导电力研究与开发中心副主任,并被破格晋升为教授。今年30刚出头的曹一家,1994年留学英国攻读博士后,先后在拉夫堡大学、利物浦大学及英格兰西部大学从事复杂控制系统研究,已有很深的造诣。今年4月,他毅然辞去了利物浦大学待遇优厚的工作,携妻女回校。“学校为我们准备了很好的基础,现在是该好好干了。”他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电力学科进行改造,今年一回国便申请到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还承担了国家“973”、国家“九五”攀登项目。中科院从事超导研究的李敬东博士,从事等离子体研究的刘明海博士等一大批志趣相同的中青年学者都选择了到华中科大发展。

一时间,大师周围良将云集。专业封闭的局面被打破了,一个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形成了。院士担当“旗手”,成就显著的年轻学者当上了“突击队长”,一批博士成为“突击队员”,他们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航母”。近3年来,电力系申请了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今年元月至10月底,该系已有近1000万元的科研经费入账,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新成立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推选从中科院武汉水生所引进的沈韫芬院士为“掌门人”。搞工业环境化学的留法博士杨昌柱教授,从事城市垃圾处理研究的陈海滨教授、廖利教授、章北平教授,从事环境毒理学基础研究的石年教授,留学德国的赵开弘教授等都汇拢过来。工业环境污染处理、城市生活污染处理、人体环境研究呵成一气,华中科大的环境学科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img《光明日报》2000年11月26日 作者:夏斐 刘继文 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