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系统的工农业相互关系学说·

·科学系统的工农业相互关系学说·

张培刚在《农业与工业化》一书中用了三章的篇幅(一共六章)来阐述工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首先,张培刚有关农业在工业化中的基础作用的理论是开创性的。他从粮食、原料、劳动力和市场四个方面阐述了农业对工业化的贡献,还论述了农业为促进工业化而作出的资本和外汇贡献。他在60多年前就已把农业看作是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曾在1961年发表的《经济增长与农业的贡献》一书中,把农业部门对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概括为四个方面: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这在张培刚的《农业与工业化》一书中都论述到了,但库兹涅茨的论述比张培刚晚16年,以发表时间论也要晚12年。

其次,在70年前张培刚就对农业与工业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辩证分析。张培刚用两章的篇幅探讨了工业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业劳动力的影响。他指出,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改革或改进是相互影响的,但两者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在工业化初期,农业的改革和改进会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到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发展对农业的影响显然大于农业对工业的影响。这一思想已成功得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实践的证明,例如中国、韩国和中国台湾基本都遵循“先以农支工,然后以工促农”这个发展规律。张培刚还认为,工业化进入到相当成熟阶段,工业的发展必将引起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以适应人们因收入增加引起的对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此外,工业化还会带来农业生产增长速度和相对份额的下降,但农业生产总量和单位产量将会不断增加,农业生产规模亦会扩大。

在第五章中,张培刚对工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和转移的影响做过详细探讨。他指出:“在工业化的初期,农业劳动力有大量剩余,使得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价格’低到保留劳动力在农场上已无多大意义。所以,从农场吸引劳动力到工厂的有效力量,几乎完全是在工业对劳动力的需要方面。”这里的“转移价格”是指农民离开农场的机会成本,也就是现有农业收入。这些观点与刘易斯无限劳动供给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的假定如出一辙。但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是在1954年发表的,比张培刚至少晚了5年。

img《光明日报》2011年12月02日 作者:谭崇台 郭熙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