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风发:在滚滚春潮中铸造辉煌·
改革开放后,同济师生意气风发地迈入了一个新时代。
敢为人先
1978年3月,同济医学院迎来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批532名新生,学院开始了创新教育、凝练特色的新探索、新实践。
1981年,学院成为首批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8年,成为全国最早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1997年,其七年制教育的办学经验被教育部作为典型向全国兄弟院校转发。
1989年,在医学院校中率先引进竞争机制。实行阶段淘汰制,对四、五、六学制的学生各分三阶段进行淘汰;严格实施五、七学制互通,优胜劣汰,优升劣降。
1994年,在全国医学院校中率先引入学分制改革,对医药类专业开展学分制改革与实践。
1995年,率先实行多形式的本科导师制,为学生配备学分制导师、科研训练导师、临床导师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学院的教学改革和研究始终走在我国医学院校的前列。从1989年开始颁发的、四年一次的国家教学成果奖,学院届届都能获奖。
这一时期,学院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的多专业、多学制、多层次的教育格局。坚持学分制、导师制、淘汰制,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坚持实施全程科研训练、双科并进床边教学及预防战略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同济医学教育的新特色。
人才高原
2006年的一天晚上12点多,基础医学院博士生张永杰突然接到导师王建枝的电话,要求他马上赶到系里——他的一篇文章必须马上修改。张永杰赶到系里,和王建枝教授一直讨论到了凌晨两点多钟。
王建枝的学生,不少都有类似的在凌晨被“召见”的经历。因为在王建枝看来,晚上12点,还属于工作时间。
像王建枝这样“拼命”的海归中青年学者,在同济医学院可信手拈来:耳鼻喉科学专家孔维佳,外科学专家陈孝平、王春友,妇科学专家马丁,心血管内科学专家廖玉华,免疫学专家龚非力、沈关心……
同济医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实施了“211人才工程”,较早地提出了“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及“引进一批、培养一批、稳定一批、提拔一批”的人才工作思路。学院推出了人才奖励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跨世纪人才基金、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一系列举措。一时间,600余优秀中青年人才从国外陆续回归,一大批国内院校的拔尖人才不断加盟,一大批院内的本土人才快速崛起,这三类人才凝聚在一起,迅速形成了新的人才高原,推动了学院教学、科研、医疗等各方面工作的快速发展。
勇闯禁区
人才的整体水平决定着学院的学术高度。同济人勇敢地在生命学科的未知领域跋涉探索、继承创新。
20世纪70年代后,王新房教授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和同事们成功创建了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法,替代了靛青蓝绿作为心脏检查造影剂的传统方法,使我国超声心动医学的水平一步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王新房因此被国外同行尊为“超声医学历史先驱者”。这项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的检测方法,在全国乃至其他一些国家普及应用了20余年。
20世纪70年代末,同济人成立了我国最早从事器官移植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大型综合性研究机构——器官移植研究所,创造了系列“第一”:世界第一批母体活体供脾移植在这里取得成功,亚洲第一例胰、肾联合移植在这里完成,亚洲第一例腹部多器官整体移植在这里进行……它不仅让大批垂危病人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还培养了一大批器官移植人才。
20世纪80年代初,沈迪教授在一种新药临床试验中,发现有两例病人出现血小板不聚集的现象。他追踪到她们,获知病人常有腿上瘀斑、牙齿出血等症状。这一发现促使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来寻找、研究了70多例相同的病例,从而发现了一种新病种——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症。该病种后来被其他学者证实,并称之为“沈迪氏病”。
20世纪90年代,石佑恩教授将DNA疫苗技术首次应用于血吸虫病疫苗研究,成功构建出可迅速应用于动物的血吸虫DNA疫苗,为血吸虫病的综合防治和深入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20余年间,众多首创性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学院的学术地位和综合实力。1985年,学院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培训与研究合作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等相继在学院挂牌成立。
再续前缘
同济从创立之日起就与德国人民结下了不解的情缘。1979年,经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一致同意,以裘法祖教授为团长的中国器官移植访问团赴德国访问,率先恢复了对外交流,成为中国对德国文化交流的重点院校。
1980年,学院与海德堡大学签订了第一个和德国的校际合作协议。随后,与德国20多所大学、医学院或科研机构相继建立了联系和合作关系。
1984年,中德医学协会和德中医学协会成立,1986年,首届学术会议在汉召开。自此,两个协会轮流在两国举办学术年会,成为中德医学界友好往来和科技交流的重要象征。
1980年以来,德国来同济访问、讲学、求学和开展科研合作的学者与学生达1000余批,3000余人次,原联邦德国总统谢尔、总理科尔等都曾率代表团访问同济。同济到德国访问、求学或开展合作的也有1000余人次。武忠弼教授被遴选为德国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裘法祖、武忠弼还被德国政府授予“大十字功勋”勋章(2002年,武忠弼又被授予德国国家最高级别勋章“星级大十字勋章”,成为我国唯一获此殊荣者)。
同济医学院的对德交流,不仅促进了合作双方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也推动了我国其他院校及地方政府的对德交流与项目合作,更为发展中德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