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

这是一次普通的电话:一方是院党委书记、院长朱九思,另一方是人事处长曾得光。他们在说着一件事情:在湖北随县汽车改装厂车间里劳动的一位数学系毕业生,刻苦钻研,用泛函数方法搞非标准分析很有成果,在厂里却是用非所学,但人事处费了很大力气也没有能把他调来。朱九思说:“最近有人写信向我谈起这个情况,说这位数学的人才在工厂里发挥不了作用,调动工作又实现不了,所以感到很失望。”他问老曾,这个问题,人事处为什么没有向他报告?他要人事处再同省机械局商量,说明办好高等学校的重要性,请求支援。不久,这位青年同志就被调到了华中工学院。

这类故事,在华中工学院可以讲出许多来。在湖南一个县的农机厂里,有一位北京大学1968年流体力学专业的毕业生无法发挥作用,而华中工学院却急需这方面的人才,人事处的负责人只是考虑到他的爱人高中毕业不好安排而犹豫未决。正在此时,朱九思同志知道了这件事,对人事处提出了批评,当天就派人事处的教师科科长带着调令赶往湖南办理这个同志的调动手续,将他们夫妻一起调来。

朱九思同志为办好学校,带领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一班人”,爱才如命,求贤若渴,并不是从今天开始的。那还是70年代初期,知识分子被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肆意摧残的黑暗时期,刚刚恢复工作连个名义还没有的朱九思,听说有所大学的一些教师被下放在某地劳动,就建议派人事处的工作人员前往联系,争取调来。他反复对有关同志讲,我们中国不是知识分子多了,而是太少了,我们的大学要办下去,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来,因此,就要扩大教师队伍。当时的人事处长反对这样做,朱九思对他说:“你要看远一些,再过几年,想要人员要不到了!”驻院的军宣队有的队员也认为这样做不合适,颇识大体的军宣队负责人说:“九思同志办学几十年,有经验,是内行,要听他的,别误了大事。”

就是这样,从1972年到1979年10月底,华中工学院共调进了六百二十五名教师,他们来自二十多个省、市的五百多个单位。许多被压得直不起腰的、用非所学的知识分子,在这里受到信任和重用,有了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岗位。

正是这一大批教师力量的补充,给华中工学院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请看,华中工学院的专业已由“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八个增加到今天的三十八个。一系列反映科学最新成就的新专业,如激光、断裂力学、生物力学、计算机等,比较迅速地建立起来;许多老专业或扩大口径,或适当合并,以适应“四化”的需要。70年代初期调来的几百位教师,成为教学和科研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中有不少人担任了系主任、系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以及教研室或研究室的正、副主任。

教师队伍的充实和加强,使得华中工学院1979年又办起了力学系和经济管理工程系,这是朱九思同志多年来想把学校办成理工结合并向综合性方向发展的一个良好开端。他多次这样说:“不管多大压力、多大障碍,反正我认准了一条,必须理工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