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宽口径培养模式——访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

建立宽口径培养模式——访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

华中理工大学建校43年来,以其年轻又富有朝气著称于全国高教界。到2010年,华中理工大学的目标是什么呢?中科院院士、校长杨叔子说:“要建立一所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第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

杨叔子校长认为,面对新科技的挑战,学科的综合化发展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过窄的专业教育,局限了学生的学科视野;二是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基础训练受到影响;三是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四是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势必阻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多年来,华中理工大学在建立合理的学科结构,实行宽口径培养模式;加强工程训练和实践,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全面素质;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等方面,经过不断探索、改革,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杨叔子校长强调:“建立合理的学习结构,是实行宽口径培养模式、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杨叔子说,单纯的工科,缺乏理科和文科的基础,无论是教育质量还是学术水平都很难提高。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综合研究能力,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与创新,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基于这种思路,华中理工大学1977年开始加强理论基础,实行理工结合的探索。1988年以后,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宽口径培养模式。其内涵有:调整、归并教学计划,按院系招生、学科大类培养,大面积实施主辅修制,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使学生有更宽广的学科基础与学术视野。

杨叔子介绍说,多年来,华中理工大学坚持以培养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先后建成物理实验、机械设计、电子线路测试技术等11个水平高、条件好的校内教学实验实习基地,组建了电工实习培训中心;还在校外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32个。杨叔子说,学校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建立了工程训练的整体观念,系统设计实践环节,把原分散于各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分门别类统筹安排,使工程训练构成一个完整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一些实验课做到“开放式”教学,一些实验一人一组,开放实验室供学生做实验。

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地大力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是华中理工大学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的又一做法。杨叔子说:“自1988年我校设置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金以来,共支持了400多个项目。学生不仅积极参加校内的科技活动,还主动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各种比赛,并取得了许多好成绩。特别是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中,我校连续四次进入团体总分前三名。”

“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向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转变,是当前国际上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之一。”杨叔子校长说,在以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中,他们对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进行了探索与尝试。70年代末,该校在全国工科大学中率先创办文科。80年代初,该校在国内首次提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设人文选修课,组织讲座和读书活动。1994年以来,该校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从五个方面构建成比较完整的体系:第一,建立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第二,实行人文社会学科辅修专业制和双学位制;第三,开设人文社科选修课和举行中国语文水平测试;第四,举办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第五,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组建各种社团。杨叔子校长说:“大学教育一是教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二是教学生学会如何思维;三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第三点是核心,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大学生应当有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杨叔子说:“我们高等教育必须有中国的特色,建校40年校庆时江泽民同志给我校的题词:‘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建设第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就是我们的办学方向。在21世纪,我们要建成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也是世界一流的大学。”

img《光明日报》1996年12月24日 作者;陈思中 夏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