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习惯:敢于竞争 勇于创新·
“当某种好的精神或风气在某个组织实体内形成,就意味着某种好的品格在那个组织内已形成一种习惯。而真正的优秀就是一种习惯。”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等在《论大学的软实力》一文中提出的观点。
在华中科技大学,就代代传承着一种“敢于竞争、勇于创新”的习惯。这种习惯,使得该校始终能够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捕捉机遇,把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把劣势转化成优势,把理念转化为行动,把理想转化成现实!
“重点高等学校是在竞争中形成的。”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该校就提出了建设重点大学的办学目标和“当仁不让、全力竞争”的办学理念,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在一些条件还不具备的艰苦环境下,迎接挑战、奋力拼搏,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相结合,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很快在新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原华中工学院研制出的“柴研Ⅰ型”“柴研Ⅱ型”柴油机,满足了城乡建设的急需,受到工人农民的热烈欢迎;同济医学院的师生长期坚持深入到农村疫区开展调查研究,查螺、灭螺,防病治病,为我国消灭血吸虫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革”结束前后,该校不等不靠,果敢地提出了建设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教师是办学的主体”“走综合化发展之路”“科研走在教学的前面”“从严治校,管理也是教育”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办学思路与发展举措。学校“高筑墙,广积人”:从“文革”结束前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仅原华中工学院就调进了625名教师,选派了450多名人员出国留学或做访问学者,在高教界至今仍传为一段佳话。“学科综合化”则突破了单科性办学模式,设立了一批理科、文科和管理学科专业,开始向综合性大学转变,引领了国内大学综合化的潮流。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源”和“流”相辅相成地结合起来,教学内容才能不断更新,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产生高水平的成果。学校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寻找科研项目。“科研走在教学的前面”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和获得国家及社会认可的成果。“从严治校,管理也是教育”促进了该校优良学风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前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各高校改革力度的加大,华中科大领导班子敏锐地意识到:学科建设水平必将成为衡量高校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他们结合自身实际,提出“狠抓学科建设,异军突起、出奇制胜”的办学理念。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该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一些理工科院校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华中科技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举起了以人文教育为中心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大旗。该校党委强调,办大学就是要办出一个氛围来。该校面向全校师生开设“人文讲座”,定期邀请中外名人学者登台演讲。一批学者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了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着力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目前,该校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及教育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也推动了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其影响不仅在当时振聋发聩,至今也仍是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完善,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大背景下,中国高校开始面向市场,更看重综合实力的竞争。实力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华中科技大学又提出了“育人为本,学研产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新思路。该校紧紧围绕“育人是根本、教学是基础、科研上水平、产业出活力”做文章,培养、引进了一批包括院士、知名学者等大师级人才在内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学科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科研课题和经费一路飙升,连年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为地方和区域经济作贡献成为一个鲜明的办学特色;校园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得到极大改善;产业成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学校成为首批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
世纪之交,华中科技大学顺应新一轮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院校调整的大潮,实现了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原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四所学校的合并组建。“千舟竞发,百舸争流!”该校提出了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拉开了学校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序幕。经过几年的发展和融合,学校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得到进一步凝练,师生们敢于竞争、勇于创新的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升华。
“十一五”伊始,在传承既往办学思路与举措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的新要求,华中科大提出了“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开始实施“一流教学、一流本科”“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等具有丰富内涵的发展方针。该校坚持把育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突出强调本科教育的战略地位,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围绕着建设“一流教学、一流本科”,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基本形成了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龙头,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为主体,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并存的人才培养体系。该校坚持把创新作为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致力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完善集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为一体,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有机统一的完整的创新体系,力争成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对提高国家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一支生力军。该校坚持把责任作为学校服务社会、大学生报效国家的基石,加强社会责任教育,拓展社会实践形式,构建社会服务的责任体系,通过保存知识、传播知识、扩张知识、转移知识,不断地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知识与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