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学生,本科生也能做科研主角·

·学生管学生,本科生也能做科研主角·

Dian团队首批队员熊祖彪,2003年年仅19岁时被“委任”为一个难度很大的嵌入式开发项目的组长,面对一大批比他年龄大不少的组员,他很长时间都找不到当“头儿”的感觉。“开始时没有经验,总觉得缺乏底气,刘玉老师多次鼓励我,有时候晚上很晚从实验室一直陪我走到宿舍,一路都在开导我,教我一些管理的方法。”熊祖彪回忆说。

做完第一个项目后,他被派到北京参与一家通信公司的项目,依然担任组长,经过前期培训、制订计划、整体流程控制等多个环节的学习实践,他慢慢有了自信。熊祖彪说,从北京回来后,感觉到自己视野更加开阔,组织管理能力飞速提高,对项目的整体把握能力明显提升。2004年,年仅20岁的熊祖彪担任了100人团队的技术总监。

Dian团队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早期加入团队有过系统训练的本科生往往是未经Dian团队训练的研究生们的技术领导、项目组长。因为Dian团队实行的是以学生管学生,按照队员的水平和成就编为不同级别的队员,完全打破论资排辈,每位学生都通过预备队员、二线队员、一线队员到项目组长再到管理者的递进方式来孵化成才。当发现知识不够用时,项目组长就组织技术“读书班”,大家分别消化不同资料,然后互相“上课”,每位队员都是主讲教师,从而实现“自己教育自己”。

“学生都有潜力,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多承担技术支持,进行分工合作,我主要负责做好后勤和思想工作。”刘玉用幽默的话语形象地阐明了Dian团队中导师所起的作用。“本科生当主力,学生在研究中发挥主体作用,更有利于他们感受科研过程,提高科研素质,形成敢于质疑、仔细观察、团队协同的能力。”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系副主任杨晓非说,“以往的科研活动,学生更多是按照教师的思维模式去进行,他们本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则受到抑制。如果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去主动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尽管不一定会产生创新思维的效果,但它会大大增加学生今后获得创新成果的机会。”

“团队的这种运作机制使我的研究经历迅速丰富,基础知识更加扎实,更注重细节,厚积才能薄发。”刚从奥地利维也纳参加了欧洲量子信息青年科学家会议归来、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大四学生李玥如是说,他撰写的论文在会上得到了外国专家的认可。

大二时就加入了Dian团队的李玥,从一名懵懵懂懂对科研有点兴趣的学生成长为团队量子组的组长,从旁听科研例会、参与学术交流到撰写项目申请书、组织团队攻关、撰写论文并发表等,他的成长是Dian团队成员成长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