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流的学科向一流大学发起冲刺·

·用一流的学科向一流大学发起冲刺·

学科是大学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在华中科大走向综合化之后,向一流高校发起冲刺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了。

华中科大校长樊明武院士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办一流大学必须走综合化发展之路,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在所有学科方向上都达到了一流;对于华中科大而言,必须选准若干个学科争创世界一流,以推动学校整体上向一流高校发起冲刺。

为了用一流学科冲击一流大学,华中科大有三大“硬招”——

第一招是制定了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学科建设规划,突出重点地争创若干一流学科。

华中科技大学花了数年时间,反复思考和探索“建设一所怎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这两个问题,并进而完善和制定了“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

在“学科建设规划”中,华中科大确立了既符合世界教育、科技发展趋势,又立足于学校实际的学科发展目标:以文科、理科为基础,以工科、医科和管理学科为主导,以信息学科和生命学科为龙头,建成一流的工科和医科,建设有特色的理科和文科,最终把学校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在具体举措上,学校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等投入对重点建设的学科给予大力扶持。

第二招是构建一流的“人才军团”,使之成为学校创一流的“加速器”。

作为一所办学历史较短,学术积淀不深的高校,如何才能企及世界学术最前沿?华中科大选择了“学科跳远”举措,即广纳海内外杰出人才,让这些涉足国际学科前沿的学者用新思维改造传统学科,用新模式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从而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学校培养和引进了杨叔子、裘法祖、熊有伦、崔崑、张勇传、潘垣、周济、樊明武、刘广润等15名院士。这些院士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都成为学科争创一流的“发动机”。

为了加速生命学科的发展,学校聘请了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分子与细胞学实验室主任汪宁博士担任生命学院兼职副院长,密切跟踪国际生命科学最前沿;学校聘请了骆清铭、徐涛、何光源等学成归国的“少壮派”学科带头人出任院领导,生命学科呈现一派生机。

华中科大经济学科起步较晚,但如今却在全国已经产生了较大影响力,这源于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哈佛大学毕业的张培刚教授,以及美国伊利洛斯大学毕业的林少宫博士等“海归派”知名学者的开创性工作。而今,该学科已拥有了西方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等博士点。

该校的法学、公共管理、新闻学、历史学等学科原先的实力较弱,由于北京大学法学院罗玉中教授、“中国MPA之父”夏书章教授、中国社科院新闻学所前所长孙旭培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教授等大师级学者的到来,快速提升了这些学科的实力。

青年强则学校强。华中科大采取“精选、重用、严育、厚待”的政策,加大青年学术大师的培养力度。在机械学院、哲学系、经济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生命学院、力学系等院系,一个个“博士军团”正成为学科建设的新生力量,尤其是文科师资队伍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文科领域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由8年前的2人迅速聚集到近100人。哲学系在引进张曙光教授后,又从武汉大学请进来了欧阳康教授。这两位博士生导师举旗后,邹诗鹏、张延国、马天俊、高秉江、李耀南等一批在国内哲学界已经有相当影响的博士相继加盟。哲学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存哲学、社会认识论、科技哲学、生命伦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走在国内前列。

统计,从1997年以来,已有6名院士、数十名学科带头人、400多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学者加盟该校。

第三招是实施机制和制度创新,鼓励和引导多学科实施交叉、融合、综合、集成,发展了一批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

为了鼓励学校的工科、理科和医科尽快融合并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2001年,学校设立了医工、医理交叉基金——每年投入100万元支持多学科的交叉创新。学校还举办了“科技鹊桥会”“成果推介会”等活动,为不同学科的教师开展交叉研究牵线搭桥。

生命学院的徐涛教授1999年底选择从美国回校工作,就是看准了华中科大的多学科综合优势。他说:“搞生命科学研究需要光学、电子等工学研究配套,国外不一定有合作的机会,而母校已具备很好的工科、医科背景。如果利用工程手段去解决医学、生物科学的问题,就很有可能在生命学科取得重大突破。”徐涛回国后,主持着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杰出青年基金。他和同济医学院有关学者联合开展了细胞跨膜信号传导、神经信号传导等6个国际神经学科前沿的研究。

有了多学科的碰撞、交融,华中科大采取“学科嫁接”的方式,发展了一大批新兴学科方向。例如,新闻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联合创办了“网络新闻传播”方向,共建了博士点,这在全国具有开创性。水电能源与能源洁净技术学科,开展了“数字流域”“数字城市”研究,使得传统的水电学科插上了数字化翅膀。他们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数字化仿真实验室,在三峡工程、清江水电工程中承接了数千万元的大课题,生科院骆清铭博士从英国回校后,积极开展生物医学和光学的交叉。他领衔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所,并获准设立了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