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学院:培养模式的“试验田”·
高考还未开始,华中科技大学招办就先热闹了起来。许多高中生家长都是冲着学校的“启明学院”而来,看看自己的孩子能否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成立于2008年9月的启明学院,是华中科技大学与知名企业合作创立的人才培养“试验区”。根据2010年本科招生计划,今年将通过高考直接选拔60名新生进入启明学院,与一年级240名学生一起接受“特殊”培养。
为何有这么多人甘当“试验品”?成绩也许是最好的解答。
仅仅在2010年过去的5个月中,启明学院的学生就获得了一系列重量级“成果”:第26届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首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实验设计大赛一等奖、微软“创新杯”IT个人挑战赛中晋级全球前三、微软“创新杯”中国区总决赛软件设计项目冠军。
成绩的取得,并不是偶然的。启明学院的学子的确拥有一片“别样的天空”: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根据自身特长与需要,可以选修启明学院开设的“特别课程”;特优生可以跨专业、跨院系、跨校选修课程;学院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国际国内竞赛,学院提供经费支持。
“这学期的课表是我自己排的。”启明学院第一届学员李远自豪地说。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自己“创造”课程:如果同学们一致认为需要补充某一方面的知识,可以要求学校“量体裁衣”,开设相关课程。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需求者”,主动创新的气氛异常浓烈。
启明学院的课堂是高度开放的,学生们在这里不仅要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还要了解业界发展趋势,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直接研究业界最新技术。为了开阔学子们的视野,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熊有伦、程时杰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李培根等纷纷走上讲台,亲自授业解惑。
“启明学院将挑战这种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这是李培根校长在启明学院首届创新年会上的话。他认为,被动实践只不过是“做习题”,只有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质疑力、观察力、协同力等素质才能得到培养。有了成功的经验,启明学院作为主体参与了学校实施“985工程”总体规划的起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