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 学科兴旺——华中理工大学探索产学研协调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产业发展 学科兴旺——华中理工大学探索产学研协调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和一些地方产业发展的路子不同,华工的产业几乎没有和校内研究无关的项目,这里的产业大多是学科研究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产物,学科优势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向市场获取学科建设的资源,是这些产业开办的初衷,公司学校宛如作战时的前方和后方,学校源源提供技术和人才,握紧拳头,公司把它打出去。公司在市场中获得的效益又反过来支援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产业化的公司成了学校与社会、企业发生联系的桥梁,成为学校向市场要学科建设资源的重要渠道,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也因此成为这里许多学科的共同选择。周济校长说:“我们有许多在全国有一定技术优势的学科,这些学科是我们办产业的基础。”依靠优势学科,发展重点产业,在发展产业的同时,看到了市场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资源,眼光仍然盯在学科建设上,坚持产业化为学科建设服务,这正是华工在探索产学研协调发展道路上的一大特点。

作为华中理工大学的“四星级单位”,激光技术与工程研究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学校还希望它变成“新五星级”:增加一个明星企业的桂冠。这个院先后取得了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40多项,发表论文1100多篇,他们在发展中将“上游、中游、下游”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发展思路。上游: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重要的技术源头,旨在做好人才和技术储备,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中游:国家工程中心则是转化科研成果的“通道”,负责将实验室的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并辐射全社会,形成规模经济,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两支“国家队”在科研与开发上相结合的优势为实现技术商品化、产品化的“下游”工作奠定了基础,研究院成立了激光设备厂,并着手将国家工程中心转制,成立了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公司。集科研、教学、产业开发为一身的激光研究院,已经拥有了全校运作最好的学科和产业,在全国同行中崭露头角。

华中软件公司的后盾是学校在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工程技术软件方面的整体优势,它后面有校内CAD中心、计算机系、材料系、管理学院等研究单位的支持。华工的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在十多年里取得了100多项成果,其中包括国家攻关项目、“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然而在数年前,这些成果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和经济效益仍未充分发挥出来。华中软件公司成立之后,这些成果被迅速推向社会,推向企业,高新技术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形成了以提供整体方案设计、规划、设备选型、软件配套、系统集成、人才培训和二次开发及工程研究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华工开发的CAD制图软件经产业化推出后,有力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甩掉绘图板”工程,这一产品在机械行业的市场份额很快高居全国第一。

学校成为产业宝贵的人才库,华中软件公司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9岁,高级职称的有60多人,博士后9人,工学博士和硕士110名。近百名员工的开目公司有博士生导师1名,教授2名,副教授6名,博士6名,硕士30名。

几乎每一家产业实体的背后都有校内科研团体的支持。计算机学院开设的达梦数据库软件公司的拳头产品是学校数据库与多媒体技术研究所经过18年的技术积累和5年的研究开发推出的。如今,在科技开发、新产品研制上,这家已经搬出校门、进入了东湖高技术开发区的公司依然和校内一些研究系所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华工数控产业发展的背后是学校数十年数控研究积累的技术,80年代中期,学校集中了机械、电机、控制、计算机等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组成数控技术研究中心,“八五”期间,数控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究出了华中Ⅰ型数控系统,这是一项自主创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有工程化和商品化前景的高技术产品。在这项技术出现后,华中数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技术成果在产业化之后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了,争取科研项目的能力也增强了。公司又为这种开发提供了资金和良好的市场环境,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形成了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产业化在华工的影响到处可见,在生物工程系,这里有和一般实验室不同的景象,科研成果已经进入产业化的先期发展阶段。在系主任梅兴国教授的办公室,螺旋藻正在养殖装置中自由地生长。这项研究成果将改变螺旋藻价格昂贵的状况,使普通人也能够足量服用。在一楼的实验室,经培育后的治癌良药紫杉醇细胞已经进入中试阶段,正在庞大的密封罐中上下翻腾。这项成果将填补我国在植物细胞培养产业化上的空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梅兴国教授介绍:这些技术在研究时就是按照产业的要求来设计的,从工业化的实际要求出发,考虑了成本、原材料消耗以及能否为工业界接受等问题,所以一问世就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华工高理电子电器公司是在原固体电子学系一项技术的基础上成立的,最初独立在校外发展,但因技术不过关,1991年在全国同行业销售额位居倒数第三,产品合格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在依托学校技术优势进行改造后,很快由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变成了盈利企业,在全国同行业销售额跃居第三。这家公司的投入产出比大大高于同行业,可利用的设备只值100多万元,但生产能力达2000多万元,其奥妙全在于这里掌握着技术优势,有雄厚的技术基础。

华工产业创造的产值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不小的作用,国家去年给学校的拨款仅占全校财政收入的24.9%,科研经费和产业创收扛了大头。从早期以校办工厂服务教学实习为主,华工的科技产业迅速向产品型、贸易型、咨询型相结合,独资与合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格局转变,成为不少学科对外承接科研项目、申报重点学科、工程研究中心的重要支撑。科技产业对学科建设、吸收高水平人才、提高学校办学实力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申报大的科技项目,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工业性试验基地都必须有强大的科技产业作依托,前方和后方正日益建立起不可分割的联系。企业不断利用学校的科研成果、技术支持来发展壮大,学科通过产业提供的资金和课题来不断形成和开发新的项目。华工有人戏称之为“集成的力量”,少了前方,后方就缺了出击的能力;少了后方,前方就没了出击的后劲。

img《中国教育报》1998年5月21日 作者:刘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