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教师队伍要壮大,更要提高。要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首先要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朱九思知道这是一场硬仗,非打胜不可。
全院性的师资培养规划,从1977年暑假以来,执行两年多了。人们说,这是华中工学院第一个认真执行了的规划。两年多的时间内,许许多多的中、老年教师补学了工程数学、计算机技术、理论物理和外文,给提高理论水平打下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两年前,全院只有百分之三十五的教师能用一门外语(主要是俄语)看专业书,现在大多数能借助字典阅读英文专业书刊,约百分之二十五的教师可用两门以上外语进行专业阅读和笔译。半数以上的教研室英、日、德、法、俄五个语种配套。在“文化大革命”中毕业的青年教师,全部脱产学习,时间是一年半至三年不等。现在,在这批青年教师中间,许多人业务上有了比较大的进步,有的已在教学和科研上作出较好的成绩。
1978年春天,一封北京的热情来信送到了朱九思同志的手中。北京工业大学数学教研室的栾德怀老师,主动写信给他,说是自己对群论方面的文献资料作了收集,并写出了讲义,这学期没有课,愿意给华中工学院的教师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看过这封动人的信件,朱九思马上写了按语,连同全信打字后发到全院各单位,要求立即进行准备。过些日子,他到北京开会,在空隙时间和栾德怀老师亲切会面,感谢他的热情支持,并且商定了讲学日期。回到武汉,又对准备工作和接待工作做了检查。我们问了一些参加群论讨论班的教师,他们说,群论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过去接触较少;他们感谢栾德怀老师把这个方法教给了他们。
教师们还十分称赞朱九思同志抓外国科技书籍展览这件事。本来,这个展览并没有在武汉展出的计划。朱九思派人到省各部委联系争取在武汉展出,并且争取放在华中工学院展出,由学校负责主办。为办好这个展览,院里抽调了干部、教师、实验员一百几十人参加展出工作。有人最初不明白为什么要揽这种苦差事,但是朱九思兴致非常高,他要各教学、科研单位组织大家在晚上展览对外停开的时候,抓紧时间翻译和摘抄自己所需要的科技资料。在这不眠之夜,教师们饱览着反映世界最新科学成就的文献资料,充实着自己的知识宝库。大系统研究所的教师们来了,他们从书刊中找到系统工程方面的新资料,为他们给研究生开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正在研究结构最优化设计的造船系结构力学科研组的十四位教师,从书展中找到了几本参考价值较大的书刊,翻译、摘录下来,解决了他们教学、科研中的某些难题。物理教研室青年教师陈应天,一有空就到这里翻译和摘录外文资料,搞了四万多字。他从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提高了他和别人合写的引力场方面论文的水平。
在将近四十个夜晚的努力工作之下,六万四千多页最新科技资料被他们抄录下来,成为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份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