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华工主管产业工作的王延觉副校长在接受采访时提出:“有些事情高校自己不去做,就搞不起来。工科类院校的职能应是教学、科研、产业化并重。”从多年的实践中,华工许多人士深刻地体验到:学校内部实行产学研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也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好办法。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推行经济建设两个转变上,高校恰恰有自己很大的优势,技术和随技术而产生的新设备、新产品可以很好地为企业和经济建设服务。“纸上得来终觉浅”,从实验室探出头来、把纸上的论文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华工走上的正是这样一条必由之路。
能不能创造这样一个小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既是一个教学的实体,又是一个科研实体、一个产业实体?华工是在实践之后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的。因为早在问题提出之前,这里已经自发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公司,这些公司往往是一个学院,一个系,一个教研室,甚至一个课题形成的。学校里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栋楼门口往往挂好几个牌子,教学单位、科研机构、产业实体往往是同一套人马。前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华工一下子冒出了70多家大大小小的公司,它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起起伏伏,经历了不断创新、不断失败、不断崛起、不断成功的过程,至今全校仍有大小公司50多家。许多老教授、老专家再也不仅仅满足于写论文、参加评奖了,他们对成果的衡量开始有了双重标准,把眼光投向了如何使自己的成果走向社会,形成生产力。
这些小公司出现之初,带来了许多新景象。对这种小的产学研实体,周济校长列举了它们的几大优势:科研单位同时也是科技转化的中心,对发挥技术优势有好处,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切实增强了综合办学实力,对学科建设起了推动作用;能让一部分教工先富起来,在留住高水平人才的同时形成良性循环,学科队伍水平提高了,基地建设水平也提高了。
这种产学研结合模式把学校和市场、社会密切联系起来了,学校主动出击,把成熟的技术和设备提供给企业和工厂,更受欢迎,易被接受,“小产学研结合”带动了“大产学研结合”。如今,企业到这里不仅可以得到技术,还可以得到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设备,得到和设备相配套的技术和培训服务。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条件装备优势,加上以研究开发工作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使之变成了自身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华工数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许可以为这种产学研模式的效果提供一个实例。为推动数控机床的国产化,国家先后投入了数亿资金支持这项研究。华工从70年代就开始进行数控技术的研究,但一直处于小规模、慢步伐的状况,没有形成产业。面对中国有可能形成的生产开发能力,国外一些公司对中国市场实行倾销,使中国在市场需求增加的同时,国产份额反而以每10%的速度下降。1992年,华工的数控研究开始向产业化发展,组建华中数控公司,把多年的技术积累推向市场。如今,这家公司生产的产品可以对大型关键设备进行改造,使企业机械部分完好而控制系统落后的机床获得新生,投资小,收效快。同时,他们还批量生产高档经济数控机床,在我国的数控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为与国外教学专用数控机床一比高低,公司又推出了适合国情的教学专用数控机床,成立数控技术教育培训中心,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整套数控教学模式。产业化的介入使数控技术迅速在工厂、学校得到应用,以前进口要花几千万的大型机床,现在只要花几百万可以改造好,重新使用;经过数控技术培训的学生广受企业欢迎。
院系和研究所这样一级的学术机构也可以办产业,直接进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华工产学研的探索过程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华工自己开办的产业在规模上并不大,但产学研结合紧密,围绕学科形成了很多有生气的产学研实体。产业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学科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产学研,创造了一种围绕学科抓产学研的氛围,形成了一种积极推进科学技术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