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文 相融相通·
让理科生学点文史哲,让文科生学点数理化,这是华中科技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着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2002年4月,由华中科技大学黄素逸、黄德修等教授主编的《高等学校科学素质教育丛书》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
《高等学校科学素质教育丛书》作为“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入门读物”,其宗旨是成为“使读者终身受益的基础教材”,既着眼于对能源、环境、生命、信息、材料、管理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展示,又立足于普及和宣传,其目的是培养综合型、创造型的人才。
周济院士担任了丛书编辑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他在序言中说,21世纪是“大科学时代”,人类在探索真知的历程中将更多地发明、发现,开发高新技术造福于人类。艺术和科学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人文和科学的终极目标都是追求真理的普遍性,这是人类活动中最高尚的部分,因而,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将带给人们新世纪最美好的前景。
2003年3月15日,这是一个特别的周末。尽管室外风雨交加,但在东七楼的一个教室里却是热气腾腾,来自电气学院、材料学院、生命学院等十余个院系以及机关部处的教师、干部正在倾听著名哲学家涂又光教授讲授老子《道德经》。这是笔者在该校举办的“经典名著读书班”上看到的一幕。
谈起举办“经典名著读书班”的缘起,该校党委副书记刘献君告诉笔者,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全面提高教师、干部的人文素养,从而使他们能够结合日常工作和专业课教学进行人文教育,是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关键。
为此,学校通过举办“经典名著读书班”,总结高校教师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经验,研究优秀教师成长的规律等,努力使文化素质教育跨入新阶段。
前不久,该校教科院组织了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就“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议题,对60多位教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采访,总结了他们的相关经验,撰写了系列文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一书,已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科学人文相通相融则“育人”,相割相离则“制器”,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为此,学校从1999年起,当时的校长周济提出在学生中开始实施“新世纪辉煌工程”,开展一系列教育、科技、文化活动,帮助大学生把握时代脉搏,树立雄心壮志和敢为天下先的豪气,将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作风紧密结合,将祖国的命运与个人前途紧密结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在中国现代化事业中创造辉煌。
学校提出以文化节为契机,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以科技节为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努力使他们成为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在文化节期间,由大学生们自己组织的“校园歌手大赛”“诗歌朗诵大赛”“醉晚亭器乐欣赏晚会”等传统项目,与“模拟股市”“模拟法庭”“文学作品竞赛”“英语系列讲座”等近百种院系特色活动互相融合,形成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文化大舞台。在科技节期间,学校组织了“网页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网络辩论赛”等系列科技活动。1998年,该校获第二届中国大学生电脑大赛优秀组织奖,“IBM杯”计算机技能竞赛一等奖,IBM俱乐部在全国大学生网页大赛中获一等奖。1999年,该校作为湖北省代表队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知识大赛银奖,获湖北省“汇凯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团体总分第一,湖北省电视电脑大赛冠军。这些科技活动打破了主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壁垒,打破了学校与社会的壁垒,在培养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相互协调能力、个性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中国教育报》2003年10月13日 作者:江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