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这里是主力军——华中工学院访问记之一
1978年6月30日下午,党的生日前夕,华中工学院体育馆里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电力系副教授邹锐走上讲台,抹了抹湿润的眼睛,以颤抖的声音说:“我做梦也没有想到……”
邹锐1945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高等学校任教。几十年中,他始终如一地勤勤恳恳工作,教学效果良好。他热爱党,想加入党为人民多做些贡献,但是以往的岁月中,他的现实表现无法弥补“先天的不足”。他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申请书一次又一次地写,结果却是石沉大海。有人惋惜地说:“你还是当一个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吧!”
如今,梦想变成了现实,在许多人看来不可能入党的人在党旗下宣誓了。这件事,震撼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心灵。多少位把夙愿深深地埋在心底的老教师,一下子看到了光明的前景。这天晚上,好几位教师第一次或第几次提起了笔,向党倾诉多年的心愿。
一年之后,华中工学院有二十名中年教师加入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行列。这些老教师、新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他们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号。年过五十的邹锐副教授,家住城内,每天早来晚归,不辞辛劳;有时批改作业晚了,就步行回家。新党员马毓义教授,过去担任动力工程系主任,对全系教学科研工作敢抓敢管,现在是副院长又兼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正在带领大家努力攀登科学的高峰。这些教师的入党,标志着知识分子的地位的的确确发生了变化。
在那个特殊年代,华中工学院党委像保护国家珍贵财产一样保护着知识分子。有人企图把“叛徒”“特务”“反革命”等等吓人的字眼写进教师的档案。党委一再出来为知识分子说话,对不实事求是的结论,一次又一次地做了修改。有人要揪出出身不好的教师回家乡批判,党委坚决顶住,不允许在学校抓人。1972年以来,院党委年年在教师中表彰先进工作者,对在教学和科研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家庭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但作出了成绩的教师,也同样予以表彰。1973年和1975年,院党委两次讨论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问题。粉碎“四人帮”以后,院党委要求各级党组织在教师中积极发展党员,党委书记朱九思向组织部门提出,越有阻力越要抓。
在华中工学院,有二百几十位教授、副教授和讲师,担任着全院十二个系的正、副主任,九个研究所的正、副所长,以及几十个教研室、研究室的主任。有三位教授被任命为副院长,有四位副教授和讲师担负了教务处和科研生产处的领导职务。这些担任领导职务的知识分子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党安排他们担任一定的职务,完全不是出于恩赐,而是出于信任。因此,他们感到浑身有用不完的力量。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出来,带领大家搞好基础课的教学,创办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向新的科学高峰攀登。担任副院长的陈珽教授,搞了多年的自动控制研究,虽已花甲之年,如今又站出来挂帅,向系统工程这个新领域进军,兼任了大系统研究所所长。他每天清早就起来,又是跑步,又是念外文,干劲十足,老而弥坚。机械一系主任陈日曜教授,恢复职务以后,既抓教学计划的修订、又抓师资培养规划的落实,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为了使老、中年教师真正在教学科研的领导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院里给他们配备了副职,分担一些行政方面的工作。对于学术带头人更加注意培养,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进修、提高和参加科学研究实践,千方百计地让这些“尖子”早点冒出来,以便带动更多的教师前进。
粉碎“四人帮”不久,老教授马继芳给青年教师补数学课。一次,他写了一黑板的英文,这是在华中工学院的讲台上第一次用外文讲课。有人说这位教授是有意“卖弄”,而党委却支持他、表扬他,而且在全院提倡和推广了这种做法。有位力学教师写了一篇论文,国内有关杂志没有发表,他认为自己的文章在国内没有人能够看懂,那么,就寄往国外去吧。那还是“四人帮”横行的年代,他的论文被转了回来,有人说他“里通外国”。党委却热情支持这位教师钻研科学的精神,并请他向有关教师报告自己的学术论文。一位在国外有亲属关系的教师,向院领导提出自费出国学习的申请,有人主张不放,而院党委完全支持,积极帮助这位教师出国学习。如今这位教师在国外努力进修提高,还给学校寄回了一些资料。
在华中工学院,教师们挺起腰、仰起头,心情舒畅,大步前进。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旺盛的热情,对前途的信心,以及他们为“四化”而贡献力量的崇高精神。著名的工程图学专家赵学田教授,年已七十九岁,还在为广大工人编写识图和制图的通俗读物。为了把书写好,他不顾年高有病,深入到工厂征求意见。为了筹备成立全国工程图学学会,他乘飞机、坐火车、搭轮船,奔波往返于几个省、市,其革命热情十分感人。老教授说:“我忙得高兴,我要拼命地工作。”
工人阶级教育大军的一支小分队,在华中工学院这块阵地上,为把高质量的人才和科研成果贡献给伟大祖国的“四化”事业,而工作,而战斗!
(《光明日报》1979年12月21日 作者:陈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