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家山麓展宏图——记华中理工大学

喻家山麓展宏图——记华中理工大学

华中理工大学是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的重点大学,原名华中工学院,创建于1953年,位于湖北省武昌喻家山麓。这所凭靠新中国自己的力量建设起来的大学,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现以其年轻而又充满朝气著称于全国高教界。从70年代中期起,该校在全国率先突破原有的办学模式,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实现了“三大转变”:由只设有机电类工科向兼有文、理、工、管诸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转变;由单纯的教学中心向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并不断增强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转变;由基本上只办本科教育向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并发展继续教育的多层次办学转变。现在,第四个转变正在进行,即由专业教育为主向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发、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转变。学校现在学科门类齐全,结构比较合理,有57个本科专业,82个硕士点,31个博士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在校学生达到17000多人。

华中理工大学始终把教学改革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极端重要位置,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该校以“从严治校”著称,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该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工程训练与社会实践,建立了一大批校内的教学、科研基地。为因材施育,培养拔尖人才,该校实行主辅修、双学位、优秀本科生直攻硕士和学习特优生培养制度,开办了提高班、少年班,开展了多种单科竞赛活动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施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进行大学生中国语文水平测试等。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全面素质,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少学生在国际、国内举办的科技竞赛中屡屡获奖。在已举行的四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中,该校是唯一各届均进入前三名的学校。

近10多年来,华中理工大学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共完成科研课题2400多项,其中88项获国家科技奖,67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993年、1994年与1995年,该校在国内发表的科技论文每年均突破1000篇大关,居全国第一。现在,该校居国内前列或有重要地位的学科专业有激光技术、数控技术、机械制造、模具、电机、低温制冷、信息存储、通讯、电子材料与器件、煤燃烧、模式识别与智能技术等。年轻物理学教授罗俊等的引力研究成果国际瞩目;青年数学教授任佳刚发明的“任氏定理”蜚声中外;生物系教师研制出抗癌新药紫杉醇引起国内外关注;电信系与电子部54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的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经济学院张培刚教授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华中理工大学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2650人,其中教授373人(含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136人),副教授943人。该校为了促进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制定了“精选、重用、严体、厚待”的政策和一系列能使优秀青年破格晋升的办法,激励和加速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华中理工大学坚持对外开放,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已同国外5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公司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世界各地的500多名专家学者先后应邀来校工作。

1995年,华中理工大学制定了“到2010年左右把华中理工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第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的总体目标,并正朝着这一宏伟目标前进。

img《人民日报》海外版1997年5月19日 作者:陈天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