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出活力 教学上水平——华中理工大学探索产学研协调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产业出活力 教学上水平——华中理工大学探索产学研协调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在谈到科研成果产业化时,华中理工大学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三足鼎立,教学、科研、产业相互协调,教学和科研要上水平,产业要出活力。必须用科学研究之“源”来充实教学工作之“流”,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师队伍水平,使教学站在国内外学术前沿;加强科研,使学科建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使科研成果在国家支柱产业和主导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产学研协调发展能给学校带来什么?周济校长说,科技产业在高校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力手段,也是增强学校经济实力,提高师生待遇的重要经费来源。华工正是在探索产学研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增强了办学的活力和效益,使办学质量逐步提高。

华工同样面临着许多高校面临的问题:缺乏经费——不仅缺研究的费用,也缺乏留住人才的待遇。周济80年代从国外归来后,在短短四五年内培养了18个博士,但出国的出国,下海的下海,只有一个留在学校。面对这种情况,周济不能不思考:怎样才能把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留住?他说:光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不行,还得有待遇留人。如何实现待遇留人?在现阶段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华工从产学研协调发展中看到了希望。

产学研的协调发展使华工许多高新技术学科迅速壮大。在高校,基础学科在得到政策倾斜的同时得以发展,专业学科也往往善于找到新的生长点和新的发展方向达到自我发展,比较困难的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专业基础学科,普遍存在队伍不稳、经费紧缺的状况,但华工的实践证明:在产学研协调发展中,这些专业一样能够变得生机勃勃。一个基础课教研室变成了十分吸引人的单位,经费充足、装备先进、队伍素质高,在全国十分罕见。这个奇迹是华工机械设计教研室在产学研的协作中创造的。这里以往主要从事专业基础课的教学,80年代中期,他们开始在科研上寻找突破,并把方向定在CAD的工程应用上。十多年来,在以工程和产业为背景的基础上争取到了国家科委的“国家CAD支撑软件技术工程中心”项目,成立了华中软件公司,研究开发集成化、智能化CAD系统,研究并行工程、DFX技术及虚拟制造技术,建立了一个机电产品全性能优化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年产值达2500万元,争取到的科研经费也比往年大大增加,达到了200多万元。目前,机械设计教研室已经成为华工同类学科机构中平均学历最高、科研项目最多、经费最充足的单位,有近20名博士后和博士在这里工作。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的是:今年全校考研成绩最好的也是机械学院。要知道,这个学院的学生进校时的成绩在新生中居于中下水平。周济校长归因为“产学研搞得好”。产学研结合使这里稳定了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拥有了好的教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自从开目公司开发了CAD软件系统,并将它应用到了华工的课堂之后,这里的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课的兴趣大大增加了,繁复费时的绘图、设计过程变得简单了,课时减少了一半,但教学效率却明显提高。有老师说:“如果没有开目这个公司和CAD系统,这是不可能的事。”在将产品推向市场获得经济效益后,开目公司又在校内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投资开发以开目CAD为平台的CAPP、CAM软件。为科研提供项目和经费,把科研选题和市场需求结合成为华工产业的共同特点之一,大大促进了学科发展。

学校经费紧张,数控中心和公司拿出40万元联合攻关,研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专用数控机床,建立了数控技术教育培训中心,在实践中摸索了一整套数控教学模式,成了全国教学改革的模范,产品知名度大增,全国各大中专院校从这里购买设备200多台套。公司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后,又为高新数控技术的进一步开发提供资金和良好的市场环境,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形成了产学研的良性循环。钱从何来?从产业的发展中来,在生物工程系,产学研合作使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实验室设备,还可接触到工厂生产设备,市场上最新的信息和技术被引进课堂,研究生直接参加项目攻关。因为产业化的介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悄悄改变。

和全国各高校制图教研室一样,华工制图教研室在80年代后期面临生存和发展的难题,队伍不稳。但今天,这里却有了36名教师和3名教辅人员组成的队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24人。每年承担全校约90个班的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课教学任务、约20个班的计算机图形基础的教学任务,开设了3门研究生课程,承担着多项国家级课题和项目,年均科研经费30万元,图形软件产值达120万元。这一切正是得益于产学研的紧密结合。这个教研室结合学科开发的图形应用软件不仅面向市场,而且应用到学校课堂教学中,在压缩了一半课程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制图水平和能力,学生在比以前少得多的时间里反而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通过在教学中的应用,又形成了新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获得的经济效益,又被用来设立教学改革基金,资助教师的教改研究和教学资料的购置。

周济校长说,以前怕听这些教研室汇报,大多是诉苦、叫穷,但现在不同了,谈到的常常是新思路和新办法,“等靠要”的思想越来越少了。

产业的发展使一部分在教学和基础研究岗位的人得到了更多支持。一部分人抓住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专业和学科,稳定了一大批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所属的601科研组曾经是我国EIM-601大型程控交换机的研制者,承担着程控交换机公共控制协调软件的研制任务。在少数中老年教授的带领下,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青年教师走上了科研前沿,在完成这项国家级任务之后,这些研究人员又在金鹏电子信息机器有限公司的统一指挥下,共同研究EIM-601程控交换机的产业化,集中解决601机亟待开发的若干项目。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这个课题组既出了成果,又出了人才,一批青年教师在科研中成长起来,成为科研和教学的骨干。

在发挥小产学研实体的过程中,华工尝到了三方受益的甜头。这种小的产学研模式在一些小的部门(院系和研究所)实现了产学研协调发展,在稳定了一小片的同时,推动了学校整个队伍的稳定;在发展了一个学科和专业的同时,推动了整个学校的发展。有的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这种小产学研协调发展的模式也许更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据悉,学校仍将支持院系承办以孕育和孵化科技成果为主要方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企业和知识型、智力型的咨询类企业。

img《中国教育报》1998年5月22日 作者:刘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