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大学就是要办一个氛围·

·办大学就是要办一个氛围·

早在1994年,时任校长的杨叔子院士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的传授轻素质的提高等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倾向,提出要在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他说,人文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科学教育应该与人文教育相通相融。两者相通相融,就可能使受教育者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然一体,培养出“全人”,即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的人。

高等教育专家、博士生导师刘献君教授熟谙高等教育的历史和发展,他和笔者谈起文化素质教育显得有些激动:一些著名大学的学生和其他大学的学生相比,所学的课程、所用的教材大同小异,但毕业后,一般而言,素质有较大的差别,原因何在?关键在于学生感受的环境和条件。一所学校的力量更主要地来源于她深厚的文化积淀能使学生产生深层感受和体验的强度。重视营造环境,让师生处于一个良好的氛围之中,我们教育目标的外化形式便会在潜移默化中上升为他们的内心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办大学就是要办出一个氛围,文化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营造一个氛围,一种无处不在、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氛围。

为此,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学校把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融合作为办学指导思想,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每年投入50万~100万元用于基地建设。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学校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这个体系由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组成。三个层次:第一课堂(主课堂)、第二课堂(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大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六个方面:建立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实行人文学生辅修专业制和双学位制;开设人文选修课和举行中国语文水平达标考试;举办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和社团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讲座、交流、读书一体化的“人文工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纳入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