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以行:在百舸竞渡中追求卓越·

·责任以行:在百舸竞渡中追求卓越·

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同济医科大学顺应新一轮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院校调整的大潮,与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组建为华中科技大学。“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华中科大拉开了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序幕。同年6月,同济医学院成立。在发展融合中,同济师生努力践行“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追求卓越,在新时期迅速凝聚出了令人叹服的“同济现象”。

精品战略

近年来,围绕着建设“一流教学、一流本科”,学院在育人的各个环节实施精品战略。实施教学名师工程,一批德艺双馨的教师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及校级教学名师或“魅力教师”。王建枝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龚非力、陈孝平被评为全国教学名师;王凯平、张存泰、彭挺入选学校首届由学生海选产生的“十大魅力教师”……

学院实施医学教育国际标准,自2003年起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目标等结合我国和学校实际进行修订,并设计、启动新的课程体系。

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和研究。“以‘名教师、名教材、名课程’为依托,建立创新性的外科学教学体系”等4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继续加强教材建设。2000年以来,获6门国家精品课程,16门湖北省精品课程;3门教材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继续开展教学创新。实施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在医科院校率先引入教学质量督导制,首批获准试办医学教育八年制。

精品战略促进了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更加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异军突起

2003年,科技部领导在同济医学院调研考察时,对学院在科研上的异军突起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称之为“同济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济现象”继续“发烧”,在全国医学教育界也传将开来。

获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续三年过百项。2000年获得26项,2001年增长为47项,2002年为64项,2003年71项,2004年106项,2005年104成,2006年107项。近6年获各类资助项目1478项。多项指标稳居国内医学院校前列。

1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0年,应母校召唤,罗小平、宁琴夫妇一起回国比翼齐飞,双双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成为“973”首席科学家。6年5获国家科技成果奖。

“抗非”长城

200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同济医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与祖国和人民同舟共济,共同筑起了“抗非”长城。

附属同济医院呼吸内科徐永健教授任湖北省和武汉市防治非典专家组组长,环境卫生学教授唐非任国家科技部防非科技攻关组成员;附属协和医院呼吸内科辛建保教授确诊湖北省首例非典病人;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抽调12名医护人员奔赴北京小汤山参加非典治疗,附属梨园医院被湖北省指定为武汉市抗击非典涉外定点医院……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地方病防治、抢险救灾、急救预防、国家重大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支援西部建设、援外医疗等各个层面,如抗击非典一样,同济人在新的时期一如既往地战斗、奉献在最前线。

百年奋斗,百年辉煌。历经百年,同济医学院由一个简陋的医学堂,发展成为高级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医学研究基地和医疗卫生服务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6400余人,在校学生万余人,其中博士生和硕士生3800余名,本科生4700余人,留学生110余人。建院以来,已培养了7.3万余名医药卫生人才。这其中,有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裘法祖、吴孟超、侯云德、吴旻、陆道培、张涤生、周宏灏;有卫生部原部长钱信忠,原副部长何界生、殷大奎;有中国汽车业的创建者饶斌;有“感动中国”人物桂希恩;有为5万余名普通患者再造手足的“人民好医生”韦加宁;有扎根山区,将一个基层小医院——秭归县第二医院发展成为现代化“平民医院”的全国劳动模范郑家宝……

学院有劳动与环境卫生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妇产科学、外科学(普外·器官移植)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有46个博士点,59个硕士点,9个本科专业。1978年以来,已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国家部委科技进步奖174项。公开发行学术期刊22种,居全国医学院校首位。

学院拥有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梨园医院等10所附属医院。协和、同济医院均为全国百佳医院,近年来年门诊量都超过180万人次,年住院患者约5万人次。

在发挥对德交流特色的基础上,学院与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40余所大学、研究所、医院、公司及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站在百年的新起点上,同济人正昂首迈向美好的未来。

img《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17日 作者:周前进 黄明芳耿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