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教好先要学好——华中工学院访问记之二
一到华中工学院,很快就为教师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所感染。深入了解之后,这个学校为培训师资所做的大量组织工作,又使我们深受感动。
今年9月中旬,机制教研室几位教师到昆明参加全国机械加工学会年会。会议结束,教师们返校不到一个星期,便向学校交了一份很有见解的报告,谈到由于开阔了眼界,看到国内外机制加工的动向,深感自己过去满足于工艺分析和结构设计,却不熟悉近代物理、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他们决心改变这种“缺理”的短处,从此抓紧基础理论的学习。
参加一个会,看起来是一件平常的事,而学校的领导却从这样一份会议情况的报告中,抓住了它的普遍意义,将这份报告很快转发全校,要大家联系实际找出自己的不足,切实提高师资水平。
这只是一个事例而已,仅仅一年时间,华中工学院就派出二百三十多位教师到校外听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学,其中大部分是听国外学者讲学。听讲回来,教师们普遍要向学校写报告,汇报听讲情况,学校则要求出外听讲者一个不漏地做汇报讲学,做到“一人听讲,大家受益”。根据出外听讲的情况,传达内容的多少和形式不一。有的是采取学术报告的方式扩大影响;有的则是办学习班、讨论班或研究班,系统地从基本概念讲起。这种传达就是讲学,就是进修。令人感动的是,许多教师不怕失面子,对听讲中越是没有弄懂的地方,回来越是详细地传达,然后大家讨论,攻克讲学中的难点。今年四、五月间,美籍学者李政道教授在北京讲粒子物理和统计力学两门课,学校一下就派去八位物理教师听讲,教师们回到学校,他们便作出计划,将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以讲课和集体讨论方式消化李政道教授的讲学内容。教师出外听讲的机会,大部分是学校积极主动争取来的,往往住宿自理。听李政道教授讲学的八位中年教师,在北京找了一个小客店住下,每天从北京的北郊奔到西郊去听课,随随便便找个小饭馆就餐,生活上的不便使得他们疲惫不堪,但听讲七周,他们无一天间断。
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师,他们虚怀若谷,口口声声说自己理论基础不雄厚,而国外科技发展又那么快,不学习怎么能行。从国内外“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来充实自己,目前是华中工学院培养师资的一个重点。学校对这项工作抓得很紧,工作做得很细。许多教师虽苦不辞,都乐意到校外听专家讲学。但派谁出去,却绝不徇私情,而是从工作需要出发,谁去能“学回来”,就派谁去听讲,直到派到国外去学习。全校派到国外学习进修的教师,已达二十多人。两年来,该院还邀请国内外专家四十多人到校内讲学,使广大教师从中直接受益。
然而,这种派出去、请进来培训师资的方法,毕竟是有一定限制的。华中工学院许多教研室普遍采取结合教学、科研任务办读书班的办法,读一两本代表最新水平、理论最强、最难读的书,占领一个新的制高点,以提高理论水平。计算机软件教研室选择了国外软件专业高年级和研究生用的两本教材——《操作系统》和《数字计算机的编译程序构造》,作为教师目前进修的读本,有计划地进行讲课和讨论,消化内容。由于读本选择恰当、内容新、起点高,与教学和科研任务又结合得紧密,大家读起来很有劲头。中年女教师陶葆兰到外面开会,轮到她主讲的那天上午,她还在南京,教师们以为当天下午该她讲的课上不成了。但出乎大家的意料,她放弃游览的机会,会一结束,上午九点钟搭上从南京到武昌的班机,中午回到学校,下午按时上课。
我们在华中工学院采访的时候,学校同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合办的《数理逻辑》读书研究班,已进入后期。这本书难度很大。这个研究班受益者并不只是华中工学院一家,所以有人并不那么积极。然而,学校领导认为,既然办这个班对提高国家的科学水平有好处,那就坚决办,下决心用一年时间,邀请全国十九个单位的二十多位中年教师和研究人员一起来啃这本书。软件教研室参加这个读书研究班的教师说:“学校为了人才,不惜工本,我们怎能不用心学呢?!”这个研究班的所在地,放了一台电视机,晚上大家偶尔看一看新闻节目,便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挑灯夜读。
华中工学院的领导干部很有胆识。1976年,粉碎“四人帮”不到一个月,学校不等也不靠,果断地决定让下放到专业课教研室的基础课教师立即归队,加强基础课教学。接着在1977年上学期,组织教师广泛地调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及教育事业的现状,提出了在几十年内把学校办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理工科大学的远大目标,明确学校要实现向理工结合的综合性方向发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目标,学校把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中、老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看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本建设。1977年暑假到来,武汉三镇炎热如火,全校教师却没有放假休息,而是留校作三年师资培训规划。紧张工作的白天过去,夜晚校园又是灯火通明。两年来,学校严格执行师资培养规划。中、老年教师有两千多人次,通过补课、办读书班,学了工程数学、理论物理、计算机技术和外文。两年前,全校只有百分之三十五的教师能用一门外语(主要是俄语)看专业书,现在绝大多数教师能借助字典阅读英文专业书刊,约百分之二十五的教师可用两门以上外语进行专业阅读和笔译,半数以上的教研室英、日、德、法、俄五个语种配套,为今后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了条件。现在,教师业务进修学习在全校已形成浓烈的风气。今年暑假,学校举办暑期英语和俄语学习班,参加学习的教师近二百人。自动控制教研室十二位教师,有的已三个暑假没有回家了。
为了接近和迎头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华中工学院一年来增设了理科性质的力学系,包括固体力学、生物力学等专业,许多中、老年教师离开多年谙熟的老专业,改行办新专业。无论新专业或老专业的教师,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学习新知识和基础理论,像他们的学生那样,教师们每天也在上课、学习。除了院、系、室办的各种学习班外,教师们自己加强基础、艰苦学习所花费的时间是无法统计的。女教师曹力和同在一个教研室担任教学工作的爱人一起夜以继日地忙于进修提高,他们给研究生开的理论物理课程,讲授得很出色,但他们却很少有空余时间为自己的独生女儿补习功课。许多教师为四个现代化培养高质量的建设人才而发奋努力,他们崇高的思想境界,是十分令人钦敬的。
(《光明日报》1979年12月25日 作者:张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