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同类学科中独领风骚同济医大扛起环境卫生学国家队大旗

在全国同类学科中独领风骚同济医大扛起环境卫生学国家队大旗

4月中旬以来,同济医科大学环境卫生学科有多篇科研论文陆续寄往国外,不久前又接到第7届世界化学学感器学术会议电话,要求该学科举办该会“生物传感器分会”。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参加相关的国际会议,同济医科大学环境卫生学科的论文,占到全国提交论文总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创建于1955年的环境卫生学科,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87年获全国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证书;1989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绩突出而闻名国内外。

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一直是环境医学和毒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刘毓谷、陈学敏、宋瑞坤教授等承担的在研课题“常用农药对神经系统作用机理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是迄今为止全国高校毒理学研究第一例享受如此高规格待遇的课题。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该学科在我国著名环境卫生学及环境微生物学专家蔡宏道、王家玲等教授指导下,以武汉东湖为研究对象,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富营养湖泊的有机污染物致突变性的研究,发现了饮用水中致突变、致癌前体物主要有藻类代谢物及水生腐殖酸,为当地居民改善用水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9年以来,在蔡宏道、包克光、鲁生业教授带领下,该学科承担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10余项大型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为管理部门决策、特别是为三峡工程上马提供了决策依据。除此之外,该学科围绕监测污染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转归,在生物医学传感技术和发光分析、发光标记技术研究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著名环境监测学专家任恕教授撰著出版的《分子生物医学工程学》,为世界上该研究领域的唯一专著。他主持发明的组织切片酶活性探测仪、生物科学微热计、合金PH传感器、中医传感针等均为国内外首创。1992年,他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的作为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基础分子系统理论,得到了世界学术界的公认。

img《湖北日报》1997年5月15日 作者:王玉华 周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