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人才兴校”战略:让大学拥有更多大师·
1996年,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党委书记朱玉泉和校长周济等主持了全校师资状况调查,特别是对全校140多个40岁以下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进行了调研。他们不无忧虑地发现:学校师资的整体实力很强,但顶尖的大师级学者不多——这已经成为制约学科和学校快速发展的瓶颈。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必须改变缺少大师,缺少帅才的局面!”在周济校长的领导下,学校很快出台了《师资工作20条》,有针对性地加大院士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为他们培植发展沃土。于是,一些知名教授、学术带头人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里快速发展。一些重点学科的带头人发起了“向院士冲刺”的强大攻势。从1995年到1999年,熊有伦、张勇传、崔崑、周济等知名教授先后当选院士。
为了更快聚集大师,校领导大力引进院士。1998年,朱玉泉、周济、刘献君等校领导“四下合肥”,请潘垣院士出任电气学院“掌门人”;2001年,学校引进了前原子能研究院院长樊明武院士担任校长;2002年,水文工程地质专家刘广润院士也加盟进来。近几年,学校又采用双聘方式广纳院士,从中科院水生所聘请了沈蕴芬院士担任环境学院院长;从西安聘来沈绪榜院士,担任学校IC设计中心主任;从河海大学邀来了吴中如院士,担任水电数字化工程学院院长;聘请方秦汉院士担任土木学院名誉院长,聘请叶朝辉院士担任理学院院长,聘请侯云德院士指导医科学科建设……至此,学校院士数达15人。
作为一所办学历史较短,学术积淀不深的高校,如何才能企及世界学术最前沿?华中科大选择了“学科跳远”的举措,即广纳海内外杰出人才,让这些涉足国际学科前沿的青年学者用新思维改造我们的传统学科,用新模式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从而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如生命学院近几年先后从美国、英国、法国引进了多名青年学科带头人。学院聘请了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分子与细胞学实验室主任汪宁博士担任兼职副院长,密切跟踪国际生命科学最前沿。现任院长骆清铭,副院长徐涛、何光源等博士都属于留学归国的“少壮派”学科带头人。1997年,骆清铭博士从英国回校后,领衔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所,并获准设立了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科研经费600多万元。在英国皇家科学院从事小麦转基因研究的何光源博士从英国来校后,促成了“中英HUST-IACR作物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联合实验室”落户华中科技大学。
青年强则学校强,青年盛则学校盛。华中科大采取“精选、重用、严育、厚待”的政策,加大青年学术大师的培养力度,如今一大批青年才俊成果迭出。现任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金海教授,从美国读完博士归国时才30多岁。学校在实验室、科研经费等方面大力支持他的研究。如今,他在计算机系统结构、网络存储等前沿领域居世界先进水平,被评为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今年还担任了教育部“教育科研网格”项目专家组组长。在计算机学院张江陵教授的培养下,青年教师冯丹博士迅速成长,她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自然科学奖,其博士论文还入选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今年年初,理论物理学科的罗俊教授用精密扭秤检测出光子静止质量的最新上限,引起国际学术界瞩目。电信系杨宗凯教授组建起“互联网技术与工程研究中心”,2002年,该中心教师有30多篇论文被SCI、EI等权威期刊收录。
据统计,从1997年以来,已有6名院士、数十名学科带头人、400多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学者加盟该校。目前,在4000名教师中,有院士15人(双聘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人,教授900余人,副教授1400余人,博士生导师近600人。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