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二课堂”向“第一课堂”渗透·
Dian团队初期的自由探索、起步时的经费困难是不言而喻的,逐渐成功并引起注意后,学校积极支持,致力于将其从体制外纳入体制内,以推动研究性学习真正成为该校本科教育的要素。
学校教务处处长许晓东说,要推广Dian团队的做法,并逐步将这种“第二课堂”的项目制研究性学习渗透到“第一课堂”之中,突破以讲授为主,按学科逻辑组织教学内容的封闭式教学体系,确立教学、研究和实践(应用)三者辩证关系的教学新模式。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按照问题、项目的需求,设置综合性课程,促进学生知识的综合化,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在总结该团队创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刘玉等申报的湖北省教学改革基金项目“基于项目的信息大类专业教育试点班组建”获准立项,2006年8月,该校悄然推出了一个20人左右的本科生班——“种子班”,该班每年从全校信息类刚完成二年级学业的本科学生中遴选,其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单列,其中50%以上的教学内容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程,以培养学生快速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种子班”的成员大部分来自Dian团队,也有部分非团队成员,这些人必须经过Dian团队的项目考核,合格者才能加入“种子班”。
目前,“种子班”已有两届学生近40人。大四学生李玮玮是首届“种子班”成员,她对“体制外”和“体制内”的冲突深有感触。大二加入Dian团队时,她一边要完成专业规定的学分,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团队的项目训练,“两者兼顾的结果是不能全身心投入科研训练中,训练效果并不是很好。”李玮玮如是说。
成为“种子班”成员后,李玮玮发现,学校给他们单独设课,有专门的授课教室,配备专职教师。教室还有一批计算机,学生可以一边听老师讲,一边做实验设计。在考试中,项目表现和特色课程占到75%,考核方式灵活,强调真实项目的牵引。李玮玮高兴地说,做项目也可以拿学分了,我现在特别充实,学习思考也更加深入了。目前她已经被保送到中科院计算所硕博连读。
“如果说,过去Dian团队的发展还存在着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等一些制约因素的话,那么‘种子班’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团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冲突与摩擦。”刘玉说,“‘种子班’要使动手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让他们真正成为兼具技术力和领导力的精英之才。”
(《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8日 作者:杨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