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旗帜:科学人文 比翼齐飞·

·一面旗帜:科学人文 比翼齐飞·

1994年3月3日,以面向全校师生的第一次人文讲座为标志,华中科技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中举起了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大旗,进而又提出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华中科大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成为“学在华中科大”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成为华中科技大学的一面旗帜,从校内走向了校外,产生了较强的辐射效应。

华中科大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经历了一个发展历程。上世纪70年代末,该校在全国工科大学中率先创办文科,为文化素质教育在该校的兴起和开展,在教育思想、学科队伍和学术生态环境等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90年代之后,该校历任领导都非常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校党委专门成立了由校领导任组长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1995年9月,原国家教委在该校召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会上,该校被推举为试点院校协作组组长单位。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该校建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华中科大逐步构建了“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三个层次为:第一课堂(主课堂)、第二课堂(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大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六个方面是:建立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将文化素质教育引入课堂,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要求理工科学生选修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文科专业学生选修自然科学课程;实施人文学科辅修专业制和双学位制;开设人文选修课和举行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举办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出版《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其纳入教学体系。

该校的人文讲座在全国高校颇负盛名:由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举办的讲座,至今已达1200余场;由该校理学院承办的“自然科学讲座”,从1996年开始至今已举办了180余场;由研究生科学与技术协会举办的“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从2005年4月至今已开办30多期。冯·克利青(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郎咸平、袁隆平、钟南山、丘成桐、李开复、杨福家……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先后应邀到该校讲演。华中科大的学生们都把人文讲座看作是“激发自己了解社会,反思自己,思考人生,提高人文修养的机会”,在他们当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大学四年,如果没有听过人文讲座,将是大学生活的遗憾。”

该校还致力于通过理论研究来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形成了以杨叔子等著名专家为带头人、以教育科学研究院师生为主要成员的研究队伍;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等课题,如“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重点与难点及其对策研究”“理工科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问题研究”等。该校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还根据需要,每年列出3至5个项目,组织师生开展研究,通过研究和实践,获得了一批理论和实践成果。

如今,华中科大每年都要接待数十所学校来校学习交流。该校还通过院士、博导面向社会、走出校园开设讲座,创办文化素质教育专题网站,出版系列专题丛书等方式,不断拓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影响面,杨叔子院士应邀到全国各地所作的人文讲座迄今已逾300场。该校面向全国推出的“院士、博导中学行”活动,每年都派出一批知名专家学者走向全国各省市区的一些中学,作主题报告,深受各中学师生的欢迎。该校开办的视野网、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频道化成天下网、白云黄鹤BBS等成为文化素质教育向外辐射的新窗口。该校从2001年推出“大学开放日”活动,已让6万余社会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及其家长领略到了该校的文化氛围。该校出版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系列丛书,已经出至第6卷,累计发行30余万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被众多学者誉为“重塑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力作”。

华中科技大学的师生有这样一份自豪:这里有森林中的大学之美誉,有一流的后勤保障设施,有一流的教学设备,有一流的师资,有严格规范的管理,有深受欢迎的人才;在这里求学治学,可以自然地养成敢于竞争、勇于创新的习惯,可以自主地享受主动实践、一展身手的乐趣,可以自由地兼收并蓄,既陶醉于技术,也沉醉于人文。一流的有形资源融入鲜明的文化氛围中,这就是对“学在华中科大”内涵的最好阐释!

img《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3日 作者:周前进 黄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