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坚持:勤于“主动”注重“实践”·

·一份坚持:勤于“主动”注重“实践”·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这是社会对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这一评价,源自该校历届领导班子对人才培养理念的一份坚持,即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该校建校之初,就很重视通过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上世纪80年代初期,该校提出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特别设立了“少年班”“提高班”,培养出一批具有强烈事业心、富于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优秀人才。80年代中期,华中科大又率先提出“第二课堂”的概念,采取措施推动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并结合学校的实践,出版了专著《大学第二课堂》。80年代末期,该校开设“创造心理学”课程,供学生选修;1988年起又设置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金,每年支持50余个项目,调动学生从事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90年代初期,在课内开始探索和推广开放性实验室的工作,在课外加大对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的支持力度,该校连续五年名列高校“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前三名。90年代后期,实施“育人为本,学研产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产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基地。1996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对原华中理工大学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被专家组认定为该校的一大办学特色。

自2000年合校以来,华中科大坚持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创新型专门人才,特别是创新型拔尖人才的核心,集中、优化、扩展优质资源,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质量工程,积极构建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体系。

该校不惜投入,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2000年以来,已相继投入1.5亿元,立项建设基础课实验平台、学科大类或多学科共享的实验中心、专业课实验室和工程实训中心等40多个,确保了学生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开出率。

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华中科大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建设与管理,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启动“大学生研究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获得4至6个科研学分才能毕业,积极引导、鼓励本科生参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在理论教学中通过教改立项等多种方式推行研究性教学,3年来已有60个涉及探究式教学、PBL、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改革项目获得立项经费支持,“本科研究性教学的比较研究与实践”项目还获得教育部立项经费支持。

——建成了223个校外实习基地、37个校内实习基地,以及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基地和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的制度。这些都成为学生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科研训练的重要基地。

——提供资金和场地,在校内建立了13个大学生创新基地,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对电子、机械、数学建模等10余个学科竞赛每年投入40万元的支持经费。近年来,该校每年有近2万人次的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基地的活动,近2000人参加各种学科竞赛。

——每年分别投入50万元、15万元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和医科“全程科研训练”;2006年,争取到教育部30万元的经费,开始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实施三个“二百工程”。每年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营、党员骨干培训班和创业精英训练营,分别培训二百名学生,以期培养出一批未来的“学术大师”“政治精英”和“工商巨子”。

——大力引导和支持学生参与假期社会实践和实际创业活动。

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社会,已蓬勃展开,成为广大师生的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计算材料科学与模拟中心创新基地,每年都有10多名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每年都有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在Dian团队,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承担科研课题,团队的科研经费已由2002年的3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100万元,团队每年都有2至3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

在国内外重要科技竞赛中,该校大学生也屡创佳绩:2003年,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7个一等奖,并夺得最高奖“索尼杯”,2005年又获12个一等奖,一等奖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一;2004年,获得“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金奖1次,获得第五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队列表演赛冠军;2005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瑞天杯”人居环境设计大赛优秀奖,获得首届“花旗杯”科技应用大赛冠军;2006年,获全国大学生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获一等奖数及获奖总数均居国内高校之首。

此外,2005年,该校3项创新教育成果分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该校历年来的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团中央表彰,为烈士“寻亲”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支教支医支农活动等在社会上都产生了较好的反响,并涌现了舍己救人的大学生胡吉伟、曹雪松等一批先进模范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