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群”效应·
“院士群”的形成,已在学校产生效应和效益,一批学科进占高新科技前沿,年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1999年已达1.598亿元,为学科发展产生了新的生长点;同时造就了一批创新人才,形成了学术、科研梯队,还吸引了一批国外学者到学校工作,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到学校设立基地、中心。
机械学院目前已有杨叔子、熊有伦、周济三位院士。他们以校内CAD中心、CIMS中心起步,建起了国家CAD支撑软件研究应用工作技术中心(武汉)、国家数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荣获1999年度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SME)“大学领先奖”。科技部、教育部、863专家组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次获奖,表明我国CIMS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水利水电系是在一个教研室的基础上建立的,原来每年的科研经费不到100万元。张勇传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引进了吴中如院士担任系主任,刘广润被学校聘为教授后新增为工程院院士,几位院士的学科形成了水电、水机、工程一体化。他们提出了“数字流域”的新概念,可对一个流域的资源利用、人口控制、环境保护、旅游等进行系统工程化开发。一年来,科研经费上升到800多万元,“211工程”项目又拨款1200万元。研究生由过去每年招七八人到1999年招60多人,2000年准备招博士、硕士研究生120人。
沈绪榜院士从事航天计算机及国产芯片的设计工作,他为航天制导计算机的研究解决了一系列难题,创造了多个第一,为航天计算机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大大促进了航天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他到华中理工大学图像所工作后,学校给他配备了学术班子,筹建实验室,聘任他担任IC设计中心主任,现正在积极争取国家重点攻关课题。沈绪榜院士说,学校的领导对我非常关心,我有这么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一定要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最近,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周济院士谈起“院士效应”,他对记者说:进入21世纪,华中理工大学的办学思路确定为:育人为本,三足鼎立。即以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为根本,教学、科研、产业化协调发展。在科研上实施“顶天立地”的战略:在学术和科技上创新,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创造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在世界高新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将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国家的支柱产业和主导行业中发挥重大作用。学科的发展关键在学术带头人,“院士群”和学术梯队的形成,为实现办学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光明日报》2000年2月28日 作者:夏斐 陈思中)